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低空經濟”成為2024年全國兩會熱議關鍵詞,業界人士認為,今年或將成為低空經濟元年。
中央及地方政策催化頻出,
低空經濟元年或至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頻頻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低空經濟發展。
國家層面,2021年低空經濟概念首次被寫入國家規劃。2023年,低空經濟被提升至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全國兩會,“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將作為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新增長引擎。
地方層面,2023年底,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深圳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隨后于今年1月出臺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專項法規——《深圳經濟特區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2023年底,合肥出臺了《合肥市低空經濟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年)》。
新京報近日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將低空經濟有關內容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所謂低空經濟,是指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各類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航空器研發、生產、銷售以及低空飛行活動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保障、衍生綜合服務等領域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蘊藏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在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的數據,據有關研究單位測算,2023年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已突破5千億元,2030年有望達2萬億元。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之一,低空經濟正日益成為國家聚力發展的產業“新賽道”。
無人機產業發展迅速,規模持續躍升
近年來,我國無人機行業規范政策日漸明朗,民航局、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相繼發布了一系列行業規范政策文件,從各部門的管理職責角度,提出無人機相關管理要求。尤其是隨著2024年1月1日,《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理》的正式實施,標志著我國無人機產業進入“有法可依”的規范化發展新階段。
得益于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持續賦能及市場應用需求的極大釋放,作為低空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發展引擎,以及重要產業載體,我國無人機產業呈現迅猛發展態勢。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在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新聞發布會上披露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無人機設計制造單位大概有2000家,運營企業接近2萬家,國內注冊無人機126.7萬架,同比2022年增長了32.2%,飛行2311萬小時,同比增長11.8%。根據Frost & Sullivan (沙利文)2022年發布文章顯示,中國民用無人機行業市場規模2016-2021年增速為31.2%,未來5年將以36.5%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至2026年將達到3,643.5億元人民幣規模。其中,2023年我國工業無人機的市場規模為1134億元(包含無人機整機及無人機服務),中國已成為全球工業無人機行業版圖中最重要的一塊。
當前,隨著小型化、低成本、智能化和高可靠性等無人機優勢進一步顯現,我國工業無人機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在地理測繪、農林植保、巡檢探測、通信中繼、安防監控、應急救災、物流運輸等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入,無人機作為行業新興工具,“無人機+行業應用”的模式已成為無人機的主流布局形態。
無人機安防場景加速拓展
基于公安業務及公共安全現實需求,近年來無人機廣泛應用在智慧邊防、應急救災、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科技興警等領域場景,其應用價值不斷涌現,并在應用過程中不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特別是在涉及公安業務方面,涵蓋治安管理、交通巡查、活動安保、偵察抓捕、邊境巡防、應急救援等業務領域,無人機都呈現出非常鮮明的優勢,在滿足公安實戰化應用的同時,更為安防行業帶來了新的技術變革與應用創新。
目前,各地公安部門已經建立起警用無人機飛行隊伍,據公安部警用航空管理辦公室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各級公安機關共裝備各型警用無人機增加到12000多架,取得駕駛執照的民輔警2000多人。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公安機關目前配備各型無人機5000余套。無人機在助力各地公安構筑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與智慧公安建設發揮出了愈來愈重要和獨特的作用。
當前,隨著無人機與安防業務持續融合發展,無人機安防應用釋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據相關機構統計,安防無人機市場由2022年122億的市場規模,增加至2023年的168億,同比增加37.7%。這些數據表明,無人機在安防應用中具備良好增長率和應用前景。
無人機探測反制市場迎來新機遇
當下,在無人機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過程中,隨之而來的“逃跑”“黑飛”與技術濫用等問題,不僅直接影響軍民飛行器的正常運行,更有可能釀成飛行事故,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公共安全甚至是國家安全,反制無人機已刻不容緩,無人機反制系統應運而生。
當前,無人機反制系統已經表現出集成化、體系化、小型化、智能化和多維化的發展趨勢,關鍵技術主要有無人機探測、電子攔截、物理攔截、摧毀等技術,并廣泛應用于公共安全、物流與交通、重要設施保護、戰術偵查與情報收集等領域,為保障低空安全提供了強大的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