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下一步,我區將重點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優先研究空域開放問題,爭取打通低空經濟關鍵節點。與省融辦、北部戰區航管處、中國民航等單位密集對接,溝通協調空域開放事宜,力爭統籌管理,實現全市“一張網”,推動120米以下空域在沈北新區先行先試,逐步向全市推開。二是重點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計劃近期與市航產集團合作成立沈陽低空經濟管理服務公司,搭建沈陽低空經濟管理服務平臺,規劃建設無人機垂直起降場、起降圍籠等基礎設施,制定行業規則,整合技術標準,形成較為完整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管理體系;三是積極探索打造豐富的低空應用場景,通過拋磚引玉來激活低空市場需求,帶動低空制造產業和低空應用服務行業全面發展。目前正在物流配送、醫療保障、觀光旅游、政府服務等眾多領域開發無人機應用場景,通過典型應用示范帶動產業快速發展,力爭沈北低空經濟率先乘勢起飛,“飛”出發展新賽道!
問:法庫財湖機場具有較好的空域、機場等基礎條件,請問下一步我們如何發揮優勢培育壯大低空經濟產業?
答:法庫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蓋小威:法庫通用航空產業基地作為國家低空空域改革試驗區之一,東北地區首個批復使用的通用航空機場,經過十余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基礎設施完善,空域條件優越,通用航空、無人機產業集聚,發展規劃完整的通航園區,成功舉辦了十屆沈陽法庫國際飛行大會,獲得行業內的高度認可,具備低空經濟聚集發展的優越條件。
根據《沈陽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有關安排。法庫通航產業基地著力構建以通用航空為主體,以無人機、低空旅游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格局,充分挖掘財湖機場軟硬件優勢資源,全力打造特色鮮明的新能源飛機研發制造,無人機動力系統研制、試驗試飛、適航審定、航空文旅、教育培訓、運營服務、會展經濟并重的國家級低空經濟產業集聚區。
我縣將通過五方面的具體舉措,培育壯大低空經濟產業。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謀篇布局。我們在《沈陽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法庫縣低空經濟發展規劃》,明確下步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路徑,從提升通用航空產業能級,打造無人機產業集群,做強低空旅游產業三個方面推動實施。
二是強化規范性設施建設。我們將全力推動“一網、二平臺、三基地、四中心”低空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即低空航路網、無人機運行管控平臺、低空飛行服務平臺、東北亞創新孵化基地、無人機檢驗檢測基地、無人機試驗試飛基地、氣象服務中心、無人機適航審定中心、無人機展銷中心、無人機考試中心等項目建設。
三是打造“低空+”標桿應用場景。我們將圍繞“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理念,開發電力巡檢、醫療救護、應急救援、國土測繪、生態治理、物流配送、農林植保等一批公共服務示范場景;搭建水上電動飛機低空旅游場景,推動以場景促應用,以應用激活產業發展活力的良性循環。
四是推進低空經濟產業集群化發展。我們將重點推進新能源飛機研發生產、航材零部件配套全產業鏈,大載重無人機全產業鏈以及飛行培訓、機務維修等配套服務產業發展。進一步深化與全國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溝通合作,推動無人機領域科研成果在法庫通航基地實現轉化。
五是打造產業特色品牌。我們將充分發揮“沈陽法庫國際飛行大會”品牌效應,打造低空領域智庫交流、新產品展示、新場景發布平臺,舉辦區域性會展會議和供需對接活動。組建會展服務公司,推動實施會展中心項目建設,鞏固大會品牌影響力,助力我市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問: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是沈陽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事業單位,實行市場化運營、企業化管理,是沈陽市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請問下步研究院在全市發展低空經濟產業過程中,重點發揮哪些作用?
答: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程凱文:沈陽發展低空經濟恰逢其時,既有科技進步的驅動,也有航空產業的扎實基礎,更有市政府一系列政策的鼓勵促進。
在市委市政府的指導和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和市科技局及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理事會的大力支持下,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主動對接國家戰略資源,適時建立“創新研究中心+產業投資平臺”的創新模式,即在設立創新研究中心同時搭建低空經濟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投資平臺,并聯合國投海峽基金打造總規模20億元的低空經濟產業基金,打通了科技成果與產業成果互相轉化賦能的產業發展新路徑,搶抓低空經濟產業密集創新和高速增長的戰略機遇,積極推動沈陽低空經濟技術創新與融合發展。
沈陽產業技術研究院通過設立低空經濟創新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沈陽低空經濟創新研究有限公司(產業投資平臺),與沈陽市發改委、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實現了“1+1+4”的組合創新路徑,聯合開展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研究和科技發展。下一步圍繞全市發展低空經濟產業的工作部署,依托低空經濟創新研究中心實現:
(一)建設創新型低空空域交通科學管理體系。
(二)開展區域低空經濟發展重大課題研究。
(三)提升研究成果應用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
(四)開展低空經濟研討論壇等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