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研發可變形無人機 空中「瘦身」小洞也能穿梭自如
來源:全球無人機網
|
作者:佚名
|
發布時間: 2018-12-19
|
4249 次瀏覽
|
分享到:
適應控制裝置也會辨識無人機目前的型態,不受型態影響提供穩定的飛行。如此一來,面對災害地區各式各樣的「洞」,只要有這款無人機在場,都能暢行無阻,可望成為救災界的明日之星。
能順應地形、代替人類深入各種危險場所之機器人、無人機技術與時俱進,近期瑞士蘇黎世大學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研發一款可變形無人機,能在空中迅速「瘦身」,穿梭各種縫隙。
針對救災應用,蘇黎世大學和洛桑聯邦理工學院選擇以機動性高、成熟的無人機,作為研究對象,于 2016 年打造的首款無人機,能夠在短短數秒的時間內,藉由相機測定縫隙,并迅速通過。這回新推出的無人機,則增添伸縮自如的技能,更趨完善。 根據《TechCrunch》報導,研究員 Davide Falanga 表示,該實驗室的目標是開發救災無人機,例如在地震后,可利用無人機從倒塌房屋之縫隙等處,潛入屋內尋找倖存者。在過去這項任務往往需要精湛的無人機操控技術,且無法高速移動,因此才會想出「變形」這個解決方法。 從偵測到變形等任何行動之處理程序,皆由無人機所搭載的系統自動執行,不假他人之手。而這架無人機是以市售產品為基礎,添加 3D 列印零件所打造。 為何無人機得以摺疊變形?Davide Falanga 表示,與一般無人機相比,最大的差異在于手臂與本體的連結方式。每個手臂利用伺服馬達連接,可以改變機體與手臂間的相對位置,也就是允許無人機在身體周圍摺疊手臂,產生「瘦身」的效果。 不僅如此,適應控制裝置也會辨識無人機目前的型態,不受型態影響提供穩定的飛行。如此一來,面對災害地區各式各樣的「洞」,只要有這款無人機在場,都能暢行無阻,可望成為救災界的明日之星。

更多資訊請關注尖兵之翼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