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8.礦山(隧道)安全事故:邊坡監測雷達、露天礦用無人駕駛裝備、井下智能巡檢裝備、具備自動追水功能的快速排水救援裝備、智能快速掘進救援裝備等;
9.緊急生命救護:自動體外除顫儀(AED)等;
10.家庭應急產品:家庭應急包、長效環保滅火器、救生緩降器、應急電源等。
4.發布家庭應急產品規范企業(推薦)目錄。圍繞重點家庭應急產品生產企業的創新能力、產品質量、企業資信、依法依規等方面發布規范條件,引導家庭應急產品技術進步和企業規范發展。由企業自愿申請,經遴選后編制發布規范企業(推薦)目錄,并實行動態管理,方便消費者選購適用產品。
5.推進安全應急裝備應用試點示范。推動5G、人工智能、機器人、北斗、新材料等在安全應急裝備領域的集成應用及規模應用,遴選具有技術先進性、應用實效性、模式創新性、示范帶動性的技術成果轉化項目,開展試點示范。
6.加強宣傳推廣。舉辦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大會,鼓勵地方舉辦安全應急裝備發展大會、博覽會等活動,推進產研對接、產需對接、產融對接。鼓勵開展安全應急技術裝備創新大賽,圍繞重點場景需求遴選形成一批優秀技術裝備和解決方案。支持電商平臺開設專區,推廣銷售安全應急產品。
(三)繁榮產業生態
7.完善重點裝備產業鏈。梳理繪制重點裝備產業鏈圖譜,聚焦關鍵節點,支持龍頭企業擔任產業鏈鏈主,以點帶鏈補短板、鍛長板,增強產業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專欄3:重點安全應急裝備產業鏈
圍繞安全應急機器人、安全應急無人機、大型搶險救援裝備、消防裝備、露天礦用無人駕駛裝備、應急通信裝備、高端個體防護裝備、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家庭應急產品等裝備產業鏈分析上下游,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和供應鏈整體提升。
8.加強企業培優。培育安全應急裝備領航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促進特色明顯、創新能力強的企業加速發展。建立重點企業聯系機制,支持企業承擔重大任務。依托重點企業開展應急產品生產能力儲備工程建設。試點開展企業質量管理能力評價,鼓勵企業向卓越質量攀升。
9.推動企業集群化發展。培育國家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含創建單位),優化區域布局,引導基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發揮示范帶動引領作用。開展安全應急裝備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建設,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配套能力。推進安全應急裝備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提高安全應急裝備的國際競爭力與影響力。
10.完善產業標準體系。探索組建安全應急裝備標準化技術組織,研究編制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快重點領域標準制修訂工作。鼓勵社會組織、龍頭企業制修訂產業急需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合作和部省聯動,加強統籌協調。地方政府加強對產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建立產業發展統籌推進機制。鼓勵各地因地制宜將安全應急裝備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支持范疇。加強與“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等相關規劃及政策的協同推進,推動安全應急裝備發展。
(二)加強政策支持。國家加大對安全應急裝備發展的支持力度。將符合條件的安全應急領域項目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保險補償范圍。建立產業部門和需求部門協同機制,研究綜合運用政府采購需求標準等措施,支持安全應急裝備創新發展,落實安全生產專用設備稅收抵免優惠政策。鼓勵地方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支持安全應急裝備發展和安全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培育發展,鼓勵采取工會采購等方式推廣安全應急產品。
(三)推進產融合作。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鼓勵社會資本出資組建安全應急裝備產業發展基金,舉辦投融資路演活動,支持企業申報“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專項,孵化培育初創企業。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拓展融資渠道。鼓勵采用融資租賃、產品保險、購買服務等方式推廣先進適用安全應急裝備。
(四)加快人才培養。以多種方式吸引和培養安全應急產業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開設安全應急相關專業,推動各方聯合培養安全應急產業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支持產教融合培養安全應急領域卓越工程師,強化職業教育對安全應急產業人才支撐作用。
(五)加強培訓和企業服務。發揮行業協會、聯盟等第三方機構的橋梁紐帶作用,搭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對企服務。運用主流媒體、互聯網、新媒體等多種手段開展行業政策宣傳、標準宣貫、安全知識教育、急救技能培訓等,鼓勵示范基地開展安全應急體驗式培訓,提升公眾安全意識,營造全社會“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