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7月9日,體育總局航管中心發布《體育總局航管中心關于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四個方面14項重點任務助力國家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并宣布鼓勵航空體育運動產業基礎好、發展意愿強的地區開展航空體育運動低空經濟試點建設,在圍繞賽事升級、低空飛行、培訓服務、低空消費、場景應用等重點領域開展試點工作。《意見》全文如下:
體育總局航管中心關于促進低空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
各航校,各省航管中心、航協,各有關單位:
當前,發展低空經濟對于激活立體空間資源、提供高效公共服務、改變生產生活方式、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作為主要在低空開展、涵蓋運動飛機、熱氣球、滑翔、跳傘、航空模型、無人機等項目的航空體育運動,在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運動體驗需求的同時,也是低空經濟整體發展的重要領域。為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國家體育總局相關工作要求,推動航空體育運動產業鏈升級,助力國家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結合現階段發展實際,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低空經濟的戰略部署,堅持市場主導、試點先行、安全第一、融合發展、開放互動原則,重點推進航空體育運動與教育、科技、旅游等行業深度融合,加快推動航空體育運動管理體系、標準體系、培訓體系、賽事體系和安全體系構建,完善航空體育運動產業基礎配套,積極培育市場和引導消費,不斷提升航空體育運動服務的供給和質量,推動航空體育運動產業鏈升級,從而為助力國家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二、重點任務
(一)大力推廣普及航空體育運動,不斷擴大參與人群
1.推動航空體育運動社會組織發展。鼓勵地方建立航空體育運動社會組織,扶持各級各類航空體育運動基層協會發展,優化全國航空體育運動社會組織網絡。推動各級各類航空體育運動社會組織在項目推廣普及、賽事組織策劃、行業標準制定、人才培養培訓、飛行營地管理、航空愛好者服務等方面積極發揮作用。符合條件的航空體育運動社會組織,可授權開展動力三角翼、滑翔傘、動力傘、航空模型等項目的培訓合作機構認定、飛行執照培訓考核、運動水平等級評定等工作。
2.加快航空體育運動培訓體系建設。完善航空體育運動項目培訓大綱、教學內容、考核大綱和標準化教案,制定開展培訓的服務標準,不斷規范和培育培訓市場。鼓勵培訓機構設計高頻次、低收費的體驗和培訓產品,降低航空體育運動參與門檻。鼓勵高等院校、技能職業院校等開設航空體育運動類專業,提升航空體育運動參與規模和專業能力水平。規范遙控模型航空器(無人機)飛行執照、航空體育運動飛行駕駛員執照的培訓和考核工作,增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安全意識。
3.加快推動航空體育運動“體教融合”發展。推動航空模型、無人機、模擬飛行等具有較強科普屬性的航空體育運動項目主動融入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開展形式豐富的航空體育運動進校園活動,鼓勵地方航空體育運動學校、地方協會、俱樂部、世界冠軍、全國冠軍等專業人才進校園提供教學、訓練、競賽服務。積極推動現有航空模型、無人機、模擬飛行項目的品牌賽事進入學生體育協會名錄。豐富青少年航空科技體育競賽活動,擴大比賽覆蓋面和參與度,支持地方協會、青少年宮開展區域內的賽事活動。鼓勵有能力的社會組織在商場、小區、游樂場開展路演及賽事活動。
4.加大航空體育運動賽事活動供給。積極推進各類國際性、全國性賽事活動舉辦,鼓勵地方政府、地方協會、俱樂部等組織針對愛好者開發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賽事活動,開發不同主題的航空體育運動體驗、表演、展示等群眾性活動,營造廣泛參與的社會氛圍。積極推動全國性賽事活動和地方性賽事活動的有效銜接,逐步將基層賽事納入全國航空體育運動賽事體系范疇,對地方性賽事可實行注冊制度,中國航協對注冊賽事進一步加強技術指導,實施有效管理。
(二)加快推動產業發展,提升航空體育運動服務能力
5.深入推進融合發展。重點推進航空體育運動與旅游、教育、健康、文化等產業融合發展、跨界共享,積極培育新型業態。鼓勵發展航空體育運動旅游,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旅游景區打造熱氣球、滑翔傘等航空體育運動消費新場景,依據各地資源稟賦設計開發航空體育運動競賽、表演活動旅游項目和路線。推動航空體育運動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持續在少數民族地區及經濟欠發達地區舉辦航空模型等項目賽事,以體育賦能助力鄉村振興,激活地方經濟發展新引擎。
6.推動航空體育運動器材裝備制造業發展。鼓勵企業通過聯合開發等方式,提高航空體育運動器材裝備的技術引進和本土化水平。引導企業積極研發體積小、可折疊、便攜式、易運輸的航空體育運動器材裝備。鼓勵研發適用于航空體育運動的低空空域通信、導航、監視、氣象等服務需求的核心裝備。鼓勵新型、可穿戴、融合虛擬現實等技術的航空體育運動器材和運動類航空器研發。推行航空模型、無人機等項目競賽器材評價認證機制,對競賽器材進行規范、管理和監督,引導國內器材廠商規范安全生產,推動企業技術研發和創新。
7.拓寬航空體育運動應用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