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參考消息網8月30日報道 英國《經濟學人》周刊網站8月17日刊登一篇文章,題為《各國軍隊正在重新學習如何進行城市作戰》,全文摘編如下:
烏克蘭外長德米特里?庫列巴在4月份說:“這座城市已經不復存在。”當時,烏克蘭城市馬里烏波爾已經遭到俄軍長達七周的圍困——遭遇俄軍轟炸、炮擊和火箭彈襲擊。一個月后,這座城市淪陷了。
馬里烏波爾的慘痛經歷為世界各國軍隊提供了有益的經驗教訓。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戴維?貝茨和英國軍官雨果?斯坦福-塔克中校在《得克薩斯國家安全評論》雜志上寫道:“縱觀歷史,軍隊將領們都很討厭城市作戰,并試圖避免這種可能性。”
但無論他們喜歡與否,現代軍隊都日益被迫進行城市作戰。他們正在回顧過去尋找指導,同時思考如何利用現代化武器最大程度地打好巷戰。
今年7月,英國陸軍參謀長宣布,過去20年來主要任務是打擊低技術含量叛亂分子的英國軍隊今后將側重于“城市作戰”。
今年5月在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即西點軍校)發表演講時,美國軍方最高將領馬克?米利對畢業學員說,他們必須進行調整以適應城市作戰。
城市作戰愈發重要
軍方對城市作戰的興趣與日俱增有幾個原因。從某種意義上說,軍方只是在對近期的歷史作出反應。
巷戰是許多現代戰爭的核心。2014年,占領伊拉克摩蘇爾和敘利亞拉卡標志著“伊斯蘭國”組織的勝利;兩年后,該組織被以美國為首的聯軍趕出這些城市則標志著圣戰分子的倒臺。在烏克蘭,俄羅斯通過巷戰不僅奪取了馬里烏波爾,還攻占了頓巴斯地區的北頓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烏克蘭希望重新奪回南部城市赫爾松。
更深層的趨勢也是原因之一。直到21世紀初,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都還多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然而現在,全球一半以上的人生活在城鎮地區,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上升到三分之二。在一些地區,這個數字還要更高。
城市的規模正變得越來越大。盡管自古以來在城市內部和周圍發生交戰并不鮮見,但戰爭很少發生在規模如此之大和復雜程度如此之高的城市里。
此外,在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同時,軍隊規模卻在縮水。《21世紀的城市戰》一書作者、沃里克大學的安東尼?金指出,過去是“大軍圍城,在城市周圍和內部形成大片戰線”。80年前,近50萬人參與了斯大林格勒戰役,這座城市的戰前人口約為40萬。而如今,“城市包圍了武裝部隊”。2016年的時候,只有不到10萬人攻擊擁有170萬人口的摩蘇爾。
環境復雜作戰困難
城市戰素以破壞力強大和殘酷而著稱。城區提供了大量藏身之地,因此交火可能發生得非常突然且距離很近。
建筑物可能布有地雷和詭雷。作戰人員需要時刻保持警覺。平民的存在讓一切難上加難。一名歐洲軍官在被問及他愿意在哪里作戰時說:“我可以摧毀一片森林。但我沒有摧毀一座城市的權限。”
現代的爆炸性武器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冷戰時期在歐洲平原進行作戰而設計的。“對武裝暴力采取行動”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在人口密集地區使用這些武器,每10名傷亡人員中至少有9人可能是平民。
在摩蘇爾,美國的空襲以極高的精準度擊中建筑物,但叛亂分子可以逃到其他地方——然后又是一波空襲。美國陸軍少校阿莫斯?福克斯指出,其結果就是炸彈挨家挨戶地跟著敵人走。摩蘇爾有1萬多平民喪生,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被美國領導的聯軍殺死的。
城市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往往會延伸到地下。在馬里烏波爾,藏身于亞速鋼鐵廠地下網絡中的烏克蘭防御部隊數月來牽制住了處于優勢地位的俄軍。
西方軍隊所依仗的許多新技術在地下根本起不到作用,包括衛星導航和無人機監視技術在內。它們在地表也不一定能發揮作用。高樓之間的“城市峽谷”可以干擾無線電信號。
戰爭模式大幅改變
退役上校、與斯潘塞合著《了解城市戰》一書的利亞姆?柯林斯說,這些困難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美軍此前一直沒有過多地考慮城市戰。
他說:“這不符合我們想要的戰爭模式。我們想要打海灣戰爭(大部分發生在空曠的沙漠地區)那樣的仗。”鑒于如今武裝部隊得出的結論是城市戰可能會變得愈發常見,他們正在考慮如何把城市戰的一些特征轉化為己方的優勢。
英國軍隊一直在分析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爆發沖突的揭幕戰會是什么樣子,以及如何獲勝。負責這項工作的詹姆斯?鮑德少將6月份在倫敦智庫皇家三軍研究所的一次會議上描述了軍方的基礎假說。
他警告說,部隊將很難在開闊的地面上進行機動,因為“多光譜”傳感器——能夠透過云層看到地面的衛星或利用紅外線技術進行偵測的無人機——變得越來越常見,它們指揮的火力變得更加致命。
所以鮑德認為,在城鎮和城市之間移動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危險”。另一方面,城市地區將成為“最重要的戰利品”,不僅是因為它們的政治和經濟價值,還因為它們是相當好用的庇護所,可以用來躲避敵人的追蹤和打擊。
言外之意是,像塔林、里加和維爾紐斯這樣的城市雖然規模相對較小,但可以充當軍事要塞,在北約軍隊突襲俄羅斯補給線并準備反擊時為其提供庇護。
轉載聲明
本文來自網絡公開資料或已通過原創公眾號開通白名單授權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并不代表本平臺的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信息及用于網絡分享,如涉版權問題,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