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蛟龍出水
1960年,美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潛地導彈,名為“北極星”。潛地導彈和核潛艇的完美組合,使美國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大大提升。
1967年,中國決定研制第一枚潛地導彈,名字叫“巨浪一號”。這是繼原子彈研制成功后又一項涉及國防安全的重大決策。
艱苦征程就此開始。內蒙古荒漠上一座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房子,就是“巨浪一號”最早的研制基地。
在那段特殊而動蕩的歲月里,科研人員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噴口的火焰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以上,并且燃燒會產生固體顆粒物,這就對噴管材料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在人類已知的金屬中,最耐高溫的是鎢,但是鎢的熔點剛剛達到噴口的火焰溫度。所以,直接用鎢還不行。
為此,科研人員通過長時間地攻關,終于研制出了一種特殊的復合材料,可以持續承受3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
1970年1月,中央決定固體發動機的研制人員留在內蒙古,進行總體設計的人員遷往北京。
到北京后,最初的設計室是由一所舊食堂臨時改造的,但比起內蒙古來,條件畢竟改善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這支年輕的隊伍迎來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領頭人--黃緯祿。黃緯祿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1957年回國,曾參與“東風”系列導彈和原子彈的研制工作,1970年成為“巨浪一號”總負責人。黃緯祿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首先解決的是如何在國力薄弱的情況下,盡可能加快潛地導彈研制進程這一難題。
其中,潛地導彈的試驗程序十分復雜,特別是需要通過大量的水下試驗,才能得出關鍵的數據。但是,水下試驗技術難度很大,當時的中國既沒有經驗,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該怎么辦呢?
黃緯祿和他的團隊決定,第一步先在陸地上的發射臺發射。成功發射之后,再把導彈裝進發射筒,模擬水下發射的環境。臺、筒試驗成功后,最后一步直接進行潛艇發射。經過這三大步,試驗獲得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潛地導彈在渤海海域成功發射,標志著“三抓”任務的第二大戰役勝利完成。
中國的戰略核導彈,從液體發展到固體,從陸上發展到水下,從固定陣地發射發展到隱蔽機動發射,是世界上第5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
1988年9月15日,我國第一次用導彈核潛艇發射潛地導彈取得成功。從1958年我國決定研制核潛艇,到這次試驗成功,經過三十年的曲折歷程,我國終于擁有了一支以核潛艇為作戰平臺的核打擊力量,在潛在的核戰爭中具備了還手之力。
通天蓋地
早在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后,我國就已經提出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要求,衛星研制部門也展開了相應的預先研究。1975年3月31日,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批準了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委上報的《關于發展中國通信衛星問題的報告》,并呈報毛主席批準。至此,中國發展通信衛星這一工程終于落地,由于報告被簽署的日期是3月31日,因此,“331工程”也就成了中國通信衛星工程的代號。
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通信站五大系統的建設全面起步。同步通信衛星要上到36000公里高度的赤道上空去,這是個對中國人、中國衛星來說從來沒有到過的高度。
從1975年3月,我國通信衛星研制經歷了三大階段:至1977年3月為方案初步研制階段;1977年3月至1979年11月為初樣研制階段;1979年11月至1984年4月為正樣衛星研制和發射階段。
1984年1月29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了一顆通信衛星試驗星,可惜的是,衛星并沒有進入預訂軌道。但這次任務驗證了衛星變軌飛行、姿態控制、軌道控制和精度控制系統可靠性,證明“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設計理念的正確性,并驗證了各設計數據。
1984年4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全體參試人員發出賀電,對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成功表示熱烈祝賀。當天10時,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在北京指揮所通過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與新疆自治區第一書記王恩茂通了電話。
孫家棟是331工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衛星”的總設計師,戚發軔是副總設計師。2016年夏天,經歷了許多重大航天工程的戚發軔院士在回憶331工程時,仍不免有些感慨。
至此,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史上著名的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衛星通信發射試驗“三大戰役”勝利完成。它是“兩彈一星”工程的延續,是我國國防建設走現代化發展道路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力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我國軍事尖端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這對于發展國防科技、加速部隊裝備現代化建設、增強在反侵略戰爭中的防衛反擊力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