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邁進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根據形勢發展變化,鄧小平果斷提出:“武器裝備建設要縮短戰線、突出重點;武器更新的方針是少而精、量不求大,要有嚇人的力量。”中央決定把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衛星通信的研制試驗作為這一時期的戰略目標。
這就是當時人們常說的“三抓”任務,也有人把它比喻為新時期國防科技的“三大戰役”。
邁向遠洋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第一代遠洋測量船“阿諾德將軍”號和“范登堡將軍”號,以及前蘇聯的“科羅廖夫”號、“加加林”號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那時,航天測量船的建造,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的象征。
1967年7月18日,建設遠洋綜合測量船隊的實施方案“718工程”確立,工程很快獲得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央軍委的同意。
1975年,在江蘇江陰,航天遠洋測量船隊基地在一片灘涂上開始了近3年的艱苦興建。同時,中國第一代遠洋航天測量船也在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
1977年8月31日,“遠望”一號遠洋測量船正式下水,次年正式服役。船總長191米,船寬22.6米,船高37.2米,平均吃水7.5米,滿載排水量21076噸。
“遠望一號”船的任務是擔負遠程火箭全程飛行試驗的再入段測量、潛艇水下發射導彈出水至落點的全程試驗,以及人造衛星和宇宙飛船的跟蹤、觀測、遙測和遙控。為完成這些任務,“遠望”一號船上的設備齊全,裝備了船舶、導航定位、測量控制、通信、氣象、打撈救生等六大系統。
“遠望一號”船的誕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蘇、法之后世界上第4個能夠自主建造航天測量船的國家,結束了中國在陸地以外不能進行航天測量的歷史,實現了中國航天測量網從陸地到海洋的歷史性跨越,為執行“三抓”任務以及其他航天器飛行試驗任務提供了性能良好的海上活動跟蹤測量條件,促進了中國國防尖端技術的發展。
東風破曉
20世紀60年代,洲際導彈憑借其超遠程的核打擊能力成為大國軍事政治博弈中最有分量的籌碼。1965年3月,中央專委決定研制洲際導彈,并將其命名為“東風5號”。
從東風1號完成對前蘇聯P2導彈的仿制,到東風2號、東風3號和東風4號逐步完成自主研制,導彈研制邁上了一個臺階,而這一次,東風5號能否成功研制,將直接決定著中國能否實現遠程洲際核打擊能力。對于中國軍工人來說,這將是一次極大的跨越,充滿了挑戰。
改革開放后,我國迎來科學的春天。1977年10月,屠守鍔被任命為洲際導彈總設計師,張鐮斧被任命為行政總指揮。此后,東風5號研制進度明顯加快。1978年7月,國防科委決定,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從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發射,試驗代號“580”。10月5日,東風5號02批第一枚遙測彈,在酒泉試驗基地進行了低彈道飛行試驗,獲得成功。
1980年5月9日,一則授權新華社發布的公告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0分、東經172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里圓形海域上,發射運載火箭試驗。
70海里,即130公里的海域范圍,對整個東風5號的研制團隊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1975年6月,蘇聯進行的一次洲際導彈試驗,劃定的試驗禁區是半徑為240公里的圓形海域,一塊彈片還落在了禁區外美國范登堡號測量船上。第一次進行洲際導彈全程飛行試驗的中國,敢于公開宣布這樣的禁區范圍,這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需要實力。
5月18日凌晨兩點,在酒泉試驗基地的發射場上,我國首枚洲際導彈東風5號矗立在北工位發射臺上,發射操作人員正在進行臨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此時,從西北大地到南太平洋試驗海域,全體參試人員都已進入臨戰狀態。
上午10時整,東風5號發射場傳來了連綿不絕的轟鳴聲,東風5號拔地而起,直上云天。三十分鐘后,東風5號導彈橫跨南北半球,穿越6個時區,以雷霆萬鈞之勢從天而降,向著預定海域飛去。從發射到飛行、遙測、通信、濺落、數據艙打撈一切順利,東風5號首次飛行取得圓滿成功。
萬里之外的北京指揮大廳內掌聲雷動。
“這就是我們成功了,因為我們現在成功了,全世界都知道了,我們中國的洲際導彈,已經成功了。所以才真正認為我們是世界五個核大國之一,(核)俱樂部成員之一。”梁思禮激動地說 。他在興奮的人群中碰到了聶榮臻元帥,兩人激動的心情溢于言表,兩雙顫抖的手緊緊握在一起。聶榮臻元帥對梁思禮說,“四個現代化靠買是買不來的”。
梁思禮在后來的回憶中說,他對這句話體會很深:只有靠我們自己干,只有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仿制是不行,買是更不行的,你根本買不到。東風5號全程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擁有了第一代洲際導彈,也標志著中國戰略導彈達到了新的水平。它打破了超級大國對洲際戰略核武器的長期壟斷。
時任國防科委主任的張愛萍,這樣感嘆“洲際導彈這個東西,你們叫它殺手锏也好,叫它核王牌也好,我是叫它打狗棍。有了它,任何人就奈何不了我們了。”當晚,張愛萍揮毫寫下了一首蕩氣回腸的《清平樂》:東風怒放,烈火噴萬丈。霹靂弦驚周天蕩,聲震大洋激浪。莫道生來多難,更喜險峰競攀。今日雕弓滿月,敢平寇蹄狼煙。
蛟龍出水
1960年,美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潛地導彈,名為“北極星”。潛地導彈和核潛艇的完美組合,使美國的二次核打擊能力大大提升。
1967年,中國決定研制第一枚潛地導彈,名字叫“巨浪一號”。這是繼原子彈研制成功后又一項涉及國防安全的重大決策。
艱苦征程就此開始。內蒙古荒漠上一座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房子,就是“巨浪一號”最早的研制基地。
在那段特殊而動蕩的歲月里,科研人員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是:固體火箭發動機噴口的火焰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以上,并且燃燒會產生固體顆粒物,這就對噴管材料提出了嚴苛的要求。在人類已知的金屬中,最耐高溫的是鎢,但是鎢的熔點剛剛達到噴口的火焰溫度。所以,直接用鎢還不行。
為此,科研人員通過長時間地攻關,終于研制出了一種特殊的復合材料,可以持續承受30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
1970年1月,中央決定固體發動機的研制人員留在內蒙古,進行總體設計的人員遷往北京。
到北京后,最初的設計室是由一所舊食堂臨時改造的,但比起內蒙古來,條件畢竟改善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這支年輕的隊伍迎來了一位經驗豐富的領頭人--黃緯祿。黃緯祿畢業于英國倫敦大學,1957年回國,曾參與“東風”系列導彈和原子彈的研制工作,1970年成為“巨浪一號”總負責人。黃緯祿在千頭萬緒的工作中,首先解決的是如何在國力薄弱的情況下,盡可能加快潛地導彈研制進程這一難題。
其中,潛地導彈的試驗程序十分復雜,特別是需要通過大量的水下試驗,才能得出關鍵的數據。但是,水下試驗技術難度很大,當時的中國既沒有經驗,也沒有相應的技術手段,該怎么辦呢?
黃緯祿和他的團隊決定,第一步先在陸地上的發射臺發射。成功發射之后,再把導彈裝進發射筒,模擬水下發射的環境。臺、筒試驗成功后,最后一步直接進行潛艇發射。經過這三大步,試驗獲得成功。
1982年10月12日,潛地導彈在渤海海域成功發射,標志著“三抓”任務的第二大戰役勝利完成。
中國的戰略核導彈,從液體發展到固體,從陸上發展到水下,從固定陣地發射發展到隱蔽機動發射,是世界上第5個擁有潛艇水下發射核導彈能力的國家。
1988年9月15日,我國第一次用導彈核潛艇發射潛地導彈取得成功。從1958年我國決定研制核潛艇,到這次試驗成功,經過三十年的曲折歷程,我國終于擁有了一支以核潛艇為作戰平臺的核打擊力量,在潛在的核戰爭中具備了還手之力。
通天蓋地
早在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后,我國就已經提出了利用衛星進行通信的要求,衛星研制部門也展開了相應的預先研究。1975年3月31日,中央軍委召開會議,批準了國家計委和國防科委上報的《關于發展中國通信衛星問題的報告》,并呈報毛主席批準。至此,中國發展通信衛星這一工程終于落地,由于報告被簽署的日期是3月31日,因此,“331工程”也就成了中國通信衛星工程的代號。
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通信站五大系統的建設全面起步。同步通信衛星要上到36000公里高度的赤道上空去,這是個對中國人、中國衛星來說從來沒有到過的高度。
從1975年3月,我國通信衛星研制經歷了三大階段:至1977年3月為方案初步研制階段;1977年3月至1979年11月為初樣研制階段;1979年11月至1984年4月為正樣衛星研制和發射階段。
1984年1月29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火箭發射了一顆通信衛星試驗星,可惜的是,衛星并沒有進入預訂軌道。但這次任務驗證了衛星變軌飛行、姿態控制、軌道控制和精度控制系統可靠性,證明“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設計理念的正確性,并驗證了各設計數據。
1984年4月8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發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的國家。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全體參試人員發出賀電,對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發射成功表示熱烈祝賀。當天10時,時任國防部長張愛萍在北京指揮所通過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與新疆自治區第一書記王恩茂通了電話。
孫家棟是331工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衛星”的總設計師,戚發軔是副總設計師。2016年夏天,經歷了許多重大航天工程的戚發軔院士在回憶331工程時,仍不免有些感慨。
至此,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發展史上著名的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衛星通信發射試驗“三大戰役”勝利完成。它是“兩彈一星”工程的延續,是我國國防建設走現代化發展道路邁出的重要一步,有力推動了國民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同時促進了我國軍事尖端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這對于發展國防科技、加速部隊裝備現代化建設、增強在反侵略戰爭中的防衛反擊力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