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導彈的氣動布局主要包括彈體外形設計、翼面(包括彈翼、尾翼、舵面等)外形及其在彈身周向和縱向的布置。先進地空導彈的氣動布局各有千秋。俄羅斯的S-300、S-400、S-500等地空導彈,通過無翼尾舵式氣動布局實現較優的升阻比和高速飛行性能,利用大攻角飛行技術提升導彈可用過載能力。以色列的“箭-2”導彈,在彈體上安裝了4片可動翼片,充分借力空氣動力學技術,強化對低高度目標的機動攔截能力。
第四代地空導彈很多都采用直接力技術提升導彈的響應速度,但直接力發動機的高溫高壓噴流與高速來流相互作用,會形成復雜的流場,產生附加的氣動力和氣動力矩,影響對導彈的高精度制導。直接力∕氣動力復合控制技術可有效提升導彈控制系統的反應能力和穩定性,實現導彈的快速機動并提高命中率。
現代空襲兵器的隱身性越來越好,高性能、高精度探測技術是應對隱身目標威脅的基礎。隱身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積(RCS)一般為0.01~0.1m2,為實現遠距離高精度探測,先進的地空導彈系統往往采用大功率相控陣導引頭技術。彈上相控陣雷達導引頭通過加大功率提升對目標的探測距離。同時,相控陣導引頭通過與引信一體化設計還可實現設備的小型化?!皭蹏摺毕盗械拿恳淮紊墡缀醵及殡S著導引頭精度和探測性能的提升。
地空導彈的重要任務是實現對隱形飛機、巡航導彈、彈道導彈等目標的有效毀傷。傳統地空導彈多為爆破式或破片戰斗部,毀傷效率較低。近年來,以多點定向破片戰斗部、含能自適應起爆戰斗部、多模復合戰斗部、動能毀傷技術等為代表的高效能毀傷戰斗部和技術漸成主流,地空導彈戰斗部更加“智能”,毀傷效率更高。
智能化是未來發展方向
地空導彈研發風險高、投入大、技術復雜,軍事強國往往采取彈族化、系列化的發展路徑。美國的中遠程地空導彈裝備只發展了“愛國者”系列,主要通過彈上設備替換升級和氣動外形優化設計,快速形成對新威脅目標的攔截能力。
俄羅斯列裝的S-400、S-500,包括在研的S-550,都是在之前地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而來的。發展過程中,這些地空導彈系統始終堅持一彈多用、功能模塊通用,通過系統平臺升級和導彈性能提升,實現了作戰空域高中低、遠中近覆蓋和防空反導一體化能力提升。
未來地空導彈研發,大概率仍會加強頂層規劃設計,集中力量集約發展,適度精簡型譜系列,同時堅持模塊化發展思路,通過模塊的共用及功能升級,實現地空導彈系統系列化發展。
俄羅斯從第四代防空武器開始,很多裝備都按照陸、海、空三軍通用原則研制,不僅包括遠程、中遠程、中程系列的S-300、S-350、S-400、S-500,還包括近程末端的“鎧甲”系列和超近程末端的“夢神”。三軍通用既降低了研制成本,也更容易實現從單軍種作戰能力向多軍種聯合作戰能力的轉變。
當前,防空作戰正在由傳統的多火力平臺集成作戰向陸海空天有機融合的網絡化作戰發展,為有效提升陸基、?;?、空基、天基分布式預警探測和火力打擊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一體化作戰效能,未來防空導彈系統建設可能以多域戰概念為牽引,向著打造三軍通用空天防御裝備體系的方向發展。
未來,空天一體或將成為空襲新形態,空天一體防御也將成為新的戰略制高點。防空反導一體化是應對日益先進的空天進攻體系的有效途徑。下一代中程、中遠程防空導彈系統必然會向防空反導一體化集成方向發展。可能會采取類似俄羅斯S-500系統一體化目標分配與指示、多武器協同作戰的方法,實現傳感器和攔截彈的“隨機組網、即插即用”,從頂層集成傳感器系統、攔截武器系統、指揮控制系統等,構建防空反導一體化空天防御裝備體系。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空襲與反空襲對抗也必須考慮智能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智能化技術和手段應對復雜的戰場環境必然成為未來地空導彈發展的顯著特征。通過研發完善智能化目標檢測和干擾對抗技術、自主規劃和自主決策技術、協同探測和協同制導技術、智能毀傷技術等,可以使單枚導彈擁有“高智商”的自主感知和決策能力,多枚導彈擁有高度自主協同作戰能力,有效提升整個地空導彈系統的智能化作戰水平。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