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我把青春獻三線,獻了青春獻子孫。”這句話,對很多沒有經歷過20世紀60年代的人來說,可能只是宣傳材料中的只言片語。但對于投身于核動力事業及三線建設的勞動者而言,這是他們用一生實際行動去詮釋的座右銘。
傳承—“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總結回顧我國核動力技術的發展歷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成功建設,是核動力事業乃至整個國防科技工業的寶貴財富,形成了“自強自立、求真務實、創新協同、拼搏奉獻”的“〇九”精神。依靠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高效決策,第一代核動力人在“五個沒有”的情況下,自強自立,邊學邊干,克服重重困難,短短幾年內,勝利完成了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制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第一代核動力人始終尊重科學規律,秉持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開展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科學研究,創造了中國科學技術史上的許多“第一”。此外,在全國大力協同下,當時全國有26個省級行政單位1200多個單位的科技人員、工人、干部、解放軍指戰員,共計8000多人參加了攻關會戰,為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們敢為人先、大膽假設、銳意創新的魄力和群策群力、無私協作的工作作風,為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制突破經驗空白、技術薄弱,取得偉大成功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正是第一代核動力人的不懼艱險、不怕犧牲、奮勇拼搏、無私奉獻,才創造了一個偉大奇跡,實現了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并走向輝煌。
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成功建設,還為核動力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此后幾十年,一代又一代核動力人前赴后繼,帶著強核強國的美好夢想,用青春、熱血和汗水,筑牢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發展的根基,開拓了中國核動力事業持續發展的道路。
自行設計和建成了中子通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高通量工程實驗堆,它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具有了獨立自主的核動力技術能力;成功建成了我國首座脈沖型反應堆,打破了美國壟斷;自主設計建設了60萬千瓦商用核電站秦山核電二期;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已實現商運;模塊式小堆“玲龍一號”示范工程開工建設,自主燃料組件CF3實現工程應用……核動力院作為國家戰略高科技研究設計院,國家唯一的核動力研發基地,自建院以來,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核動力事業發展的根和魂,始終肩負“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重任,完成了三次創業,開發了三型核電,建成了三個平臺,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發展道路,譜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中國核動力自主創新史。
如今,核動力事業迎來了“兩彈一艇”以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核動力技術在國家發展戰略中地位和作用也更加凸顯。核動力院始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作為新時代發展的根本遵循,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前瞻性思考機遇與挑戰、全局性謀劃改革和發展、戰略性布局科技和產業、整體性推進項目和能力,繪制了核動力中長期發展藍圖,發布了核動力新時代發展戰略,全面開啟了核動力事業“第四次創業”,要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核動力研發基地,成為國家安全的基石、核動力技術的引領者、先進核能的開創者、核技術應用的主力軍。
新時期,核動力院將始終牢記強核之心,踐行報國之志,筑牢創新之魂,秉承奉獻之行。始終踐行“〇九”精神,高質量完成承擔的重大任務,為建成先進核工業體系、先進國防工業體系,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