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近幾年,以美國“一網”(OneWeb)為代表的新型企業計劃打造低軌衛星星座,引發衛星互聯網的發展熱潮。本文梳理了“一網”(OneWeb)公司基本情況,研究了“一網”(OneWeb)星座布局、工作方式及其特點和優勢,最后,對以“一網”星座為代表的衛星互聯網面臨的風險和挑戰進行了探究。
1 “一網”星座計劃概況
“一網”(OneWeb)公司基本情況
2017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投票批準“一網”(OneWeb)星座進入美國市場。“一網”公司建立旨在為偏遠地區或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地區提供價格適宜的網絡連接。由于受疫情影響,“一網”公司于2020年3月提出了破產保護申請。隨后,英國政府和印度巴帝全球公司(Bharti Global)最終與英國“一網”公司達成收購協議。外加其他投資者的注資,“一網”星座得到了強大的資金支持。
“一網”星座系統建設
“一網”星座采用開放式架構,可在原有系統基礎上通過增加新衛星提升星座整體容量。“一網”星座建設分3個階段實施:
第一階段發射648顆Ku/Ka頻段衛星,分布在高度1200km、傾角87.9°的18個軌道面,每個軌道面部署約40顆衛星,相鄰軌道面間隔9°,星座容量達7 Tbit/s,可為用戶提供峰值速率為500 Mbit/s的寬帶服務,地-星地延遲約為50ms;
第二階段增加720顆V頻段衛星,組成的與初期星座的軌道高度相同的“亞星座”,星座容量達到120 Tbit/s;
第三階段增加1280顆V頻段衛星,運行在更高的中地球軌道,星座容量達到1000 Tbit/s。整個星座可根據覆蓋區域內的服務需求和數據流量情況,在低地軌道和中地球軌道星座之間進行“動態地分配流量”。
“一網”星座未來建設規劃重要節點如下:
到2022年底前,部署648顆衛星,完成初期星座部署工作;
2026年8月之前至少需要部署一半數量的衛星;
在2029年之前完成整個“一網”星座部署。
2 工作方式及衛星特點
“一網”衛星星座在全球布設共44個關口站使衛星聯網,星座采用Ku波段進行用戶通信,Ka波段進行關口站通信。
“一網”衛星在非赤道上空運行時,單顆衛星可產生16個Ku頻段波束,實現多重覆蓋,保證每個用戶至少能在一個衛星的視線(Line of Sight)內。每個LEO衛星覆蓋范圍1080km×1080km,交換帶寬為7.5Gbps,建成后的衛星星座能夠覆蓋全球,甚至包括高緯度的北冰洋地區。
“一網”衛星由空中客車防務及航天公司負責設計,由一網衛星公司負責生產。單個衛星重約147.5kg,星上載荷包括兩個TT&C(遙測)天線、兩個Ku波段天線和兩個Ka波段天線,采用“太陽能板+鋰離子電池”供儲能系統,推進系統為氙氣電推進,在軌工作壽命約為5年。
3 星座優勢及與“星鏈”異同
星座優勢
“一網”衛星星座星座完全部署后,將是覆蓋范圍最廣,衛星覆蓋密度最高的低軌商業通信衛星系統。
為保證經濟性,“一網”衛星公司實現了一體化的設計、生產、總裝與測試流程,生產中大量采用協作機器人、自導引運輸車等自動化措施,實現整星批產。
為有效降低開發成本,提高衛星效能及衛星入軌成功率,“一網”公司還與美國高通公司、美國休斯網絡系統公司、歐洲空中客車防務及航天公司等合作。
與“星鏈”異同
除“一網”星座外,美國“星鏈”星座也提出較早、發展較快,兩者具備以下異同:
均已經進入星座初步建設階段
截至2022年5月18日,“星鏈”發射總數達到了2653顆,其網絡目前已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14.5萬用戶提供服務。“一網”星座于2019年2月發射首批6顆試驗衛星,目前在軌衛星數量已達428顆。
采用不同的系統架構
“星鏈”星座采用“天星天網”架構,將衛星作為網絡傳輸節點,通過星間鏈路建立高速寬帶通信網絡,用戶可直接接入衛星互聯網絡,不需經過地面系統。“一網”星座采用“天星地網”架構,將衛星作為連通用戶終端和網關站的通道,衛星間沒有星間鏈路,從網關站接入地面通信網絡,通過全球分布的地面站實現整個系統的全球服務能力。
星座建設與運營模式不同
“星鏈”星座的衛星研制與生產、衛星發射、星座運營等均由SpaceX公司一力承當。由于SpaceX公司擁有自己的火箭及可重復使用發射技術,因此將降低“星鏈”星座的發射成本。
“一網”星座卻實現了全產業鏈條要素的垂直整合,在衛星制造、發射、運行和營銷等各個環節強力聯合了一網公司、軟銀集團、空客防務與航天公司、休斯網絡系統公司等龍頭企業,形成利益集團。
4 衛星互聯其面臨的風險和挑戰
“一網”衛星為代表的地軌衛星星座,具有傳輸時延小、鏈路損耗低、發射靈活、應用場景豐富、整體制造成本低等優勢,非常適合衛星互聯網的發展。衛星互聯網至少具有三方面的優勢,即場景應用優勢、經濟性優勢和穩定性優勢。但其未來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程度的風險和挑戰:一方面衛星互聯網傳輸速率和時延難以滿足多場景需求;另一方面衛星壽命較短,需要對衛星發射和后續運維工作做好長期規劃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