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為航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進入空間需求的持續增長,必然要求運載火箭研制和生產效率的持續提升。時下全球出現的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創新浪潮,也為我國運載火箭研制體系的升級換代提供了難得契機。“中國制造2025”已明確將航天航空裝備列為了十大重點領域之一。這里以提升運載火箭研制和生產效率為目的,提出了在當前形勢下創新研制體系和管理模式的若干設想。
所謂的運載火箭研制體系,就是在運載火箭研制生產中的各個階段或環節中,為了完成運載火箭研制或生產所涉及到的各項要素的統稱,一般包括研制分工、手段條件、建設布局和管理方式等內容,即解決“誰來干、用什么干、在哪里干、怎么干”的問題。這里從這四個方面,研究探索運載火箭研制體系創新和管理模式提升方式。
二、我國現行研制體系的基礎
經過六十年艱苦奮斗,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取得輝煌成就,特別是隨著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基本建成完整的運載火箭研發體系,并且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管理模式。但是,面向未來,對標世界航天強國,我國運載火箭研制體系需向著更高水平提升和邁進。
一是具備了較高的設計水準,但亟待實現一體化設計。運載火箭設計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經過多年努力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通過專業劃分,將火箭解耦為若干子系統,每個解耦后的系統模型通過適當抽象來完成設計。按照這種方式,目前我國已具備了世界一流的運載火箭設計水準,可設計從液體火箭到固體火箭、從常規推進劑到清潔能源推進劑、從無人火箭到載人火箭的各種類型火箭;發展了從小型到大型、從近地軌道到奔火(火星)軌道的完整的火箭型譜;專業門類齊全,具備總體、結構、發動機、電氣、發射支持等全系統獨立設計能力;設計和分析手段上也基本上實現了數字化。但這種將總體解耦成子系統的方式,也帶來難以解決復雜耦合問題的弊端。特別是對于復雜的大型火箭設計,各子系統普遍存在參數余量重復留取、設計趨于保守的問題,導致設計不夠精細,不能滿足任務指標。而且,在一般情況下,不同子系統由不同單位承擔設計的分布式設計方式很難輕易被打破。
二是打造了完備的制造體系,但有待向智能化提升。我國已打造了完備的運載火箭結構制造及總裝測試體系,基本形成基于3.35m、5m直徑系列的鑄造、鍛造、鈑金成型、焊接、鉚接、裝配、測試、試驗、檢測等專業相對完整、能力較為全面的綜合制造體系;具備完整的常規發動機、液氧煤油發動機、液氫液氧發動機及固體發動機的零部組件生產、裝配、測試和檢測體系。但運載火箭產品的制造過程多以半機械化、半自動化為主,設備智能化、數控化程度不高;先進制造技術應用不足,數字化制造模式還未形成。制造能力不足已逐漸成為完成高密度發射任務的主要限制因素。
三是掌握了系統的試驗方法,但需不斷創新先進手段。中國航天的成功與充分的地面試驗驗證是分不開的。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3.35m、5m直徑部段的總體試驗能力,具備了箭體結構載荷剛度和強度試驗、動特性試驗、分離試驗、沖擊試驗等能力;具備大推力低溫、常規液體火箭發動機及軌姿控火箭發動機部組件及整機試驗能力。系統完備的試驗驗證是研制設計正確性的重要手段,也是產品質量的重要保證。但相比國際航天領域試驗方法和手段的不斷提升,我國的試驗驗證相對傳統并單一,且過于依賴最終進行的大型試驗驗證產品狀態和系統接口。國際上采用的縮比驗證、虛擬現實、3D打印、飛行試驗等創新性的試驗方案在我國應用并不多。造成了試驗工作量大,研制周期長。
四是建設了先進的發射基地,但應盡量簡化發射流程。我國已建成并在用的包括酒泉、太原、西昌和海南文昌四個衛星發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