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正在加入戰爭。”以色列新聞網站“Walla”近日對此進行了報道。11月7日,新一輪巴以沖突已持續一個月。沖突爆發后,以色列國防軍緊急征召了36萬名預備役人員,其中約1/3都來自該國的初創企業和科技公司。在這個擁有“創業國度”稱號和高科技產業優勢的國家,很多民間高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都是從軍隊退役后繼續干起老本行。這些公司不僅為該國新式武器研發提供支持,在網絡攻防、人質救援等領域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
“8200部隊”是以色列高科技初創企業的“傳送帶”
據《以色列時報》2日報道,以色列經濟對科技行業的依賴在過去10年中顯著增長,目前科技產業占其GDP的18%,相比之下美國占不到10%,歐盟約為6%。此外,以色列大約14%的就業人口均從事科技行業或其他行業的科技相關工作。德勤網站發文介紹稱,以色列是一個創業強國,被譽為“創業國度”。該國有著6000多家活躍的初創企業,以及近100家民營高科技獨角獸企業。以色列同時也是開創性技術和高投資回報率的溫床,因此,很多世界領先的跨國公司都紛紛選擇在以色列投資,如微軟、谷歌、蘋果、臉書、英特爾等。除少數例外,18周歲以上的以色列人都必須在以色列國防軍(IDF)服兵役,男性至少服役32個月,女性至少兩年。以色列國防軍,尤其是其中負責網絡安全和情報任務的“8200部隊”,是培養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部門。科技社區網站“Interesting Engineering”報道稱,“8200部隊”對以色列高科技初創企業起著“傳送帶”的作用,是該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如果查看以色列民間高科技企業的創始人、領導者或技術骨干的履歷,會發現他們大都與以色列國防軍有著緊密聯系。比如納坦?巴拉克,于2013年以上校身份從國防軍退役后便創立了以色列軟件公司mPrest,該公司是以色列“鐵穹”攔截系統中控制核心部件的開發者;再如烏茲?羅臻,現任以色列科技公司Roboteam董事長,他曾在國防軍服役31年,退役后還擔任過以色列國防部長助理;Check Point軟件技術公司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出防火墻的網絡安全公司,其創始人吉爾?舍伍德和一些技術骨干均出自“8200部隊”。
“世界以色列新聞”網站報道稱,如果“8200部隊”是“以色列的耳朵”,那么以國防軍“9900部隊”就是“以色列的眼睛”。該部隊負責計算機圖像處理,成員多為女性,善于觀察衛星、無人機圖像變化。報道稱,“9900部隊”前成員有望催生下一輪創業浪潮。
“投擲機器人”、無人機、智能頭盔,武器研發的重要力量
在新一輪巴以沖突中,除了以色列國有軍工企業,如以色列拉斐爾先進防御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 Ltd)、以色列軍事工業(IMI)、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IAI)等,很多以色列民間高科技企業也正在為該國提供支持,深入參與到新型武器研發當中,使以色列獲得戰場上的優勢。據“歐洲國防工業”網站報道,以色列空軍第161中隊作為在加沙地區打擊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即“哈馬斯”)的主要力量,其操作的“赫爾墨斯”450型無人機在對哈馬斯目標進行打擊中起著重要作用。這款無人機由以色列技術公司埃爾比特系統(Elbit Systems)研發,續航時間達17個小時,它收集到的準確信息讓第161中隊可實現實時“從傳感器到射手”的行動。報道稱,新一輪巴以沖突預計將增加無人機在以色列空軍總飛行小時數中的份額。
“赫爾墨斯”450型無人機(埃爾比特系統公司)
與此同時,以色列的地面行動也在不斷擴大。“巴拉克”坦克是以色列國防軍“梅卡瓦”系列主戰坦克的第五代版本,此系列坦克是以色列在加沙地面進攻的主要武器。為了快速瞄準、先敵發起打擊,IDF為該型坦克的坦克手配備了IronVision智能頭盔,這款頭盔也是由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研發,可讓坦克手在車艙內實時接收坦克外部環境的圖像,使坦克手能夠“透視裝甲”。軍事專家宋忠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以色列有不少人工智能企業和生產半導體芯片的企業都在幫助國防軍建立現代化的指揮控制體系和戰場感知系統,這些戰場感知系統是為了區分敵我目標,同時也是為了將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地道找出來。哈馬斯的地道被稱為“加沙地鐵”,哈馬斯聲稱該地道在地下綿延500公里。四川外國語大學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陳廣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以色列的計算機圖像技術全球領先,但哈馬斯一般不公開使用手機,并且多在地道中活動,這讓以色列的技術很多時候難以發揮。為確定地道位置,Roboteam公司研發了一款被稱為“投擲機器人”的IRIS小型可投擲無人地面車,它能夠在地道中行駛、探測物體和人員,并將圖片傳回給操作員,還可以在遇到敵方人員時遠程引爆。此外,Roboteam公司還為以色列開發了能爬樓梯并通過狹窄洞穴的微型戰術地面機器人。
參與網絡攻防、救援行動和加密貨幣戰
在網絡攻防方面,受地緣政治和國際局勢的影響,早在此輪巴以沖突爆發之前,以色列政府部門和民間科技公司就在國家網絡建設方面發力。以色列去年6月推出“網絡穹頂”計劃,以提升國家網絡安全,減少大規模網絡攻擊的危害。自巴以沖突爆發以來,由以色列國防軍退伍軍人組建的HUB網絡安全有限公司向國家提供了一套先進的基于零信任的機密計算解決方案,用于保護敏感數據和關鍵基礎設施。Check Point軟件技術公司則推出了安全自動化和協作平臺“Horizon Playblocks”,該平臺能夠自動遏制攻擊并防止其擴散。目前,也有一些高科技企業在救援行動等方面為以色列提供支持。沖突爆發后,以色列國家網絡安全指導委員會前負責人,同時也是安全初創公司Code Blue Cyber的創始人弗朗哥,與以色列網絡危機管理公司Gitam BBDO合作,成立了“平民作戰室”,通過使用面部識別技術將社交媒體平臺上的人員圖像與以色列官方數據庫及失蹤者家屬提供的照片進行比對,該項目在兩周內確認了約60名失蹤人員的身份。據彭博社報道,以色列還引入間諜軟件公司。以色列國防軍聲稱,為“減少平民傷亡”,他們獲取了約100萬部巴勒斯坦人手機的數據,監視加沙人口活動。盡管以色列網絡情報公司NSO Group和Candiru均被美國列入黑名單,但以方已向它們提出要求,快速升級間諜軟件功能。在戰場之外,巴以雙方的加密貨幣戰也在持續進行。一方面,以色列Fireblocks、MarketAcross、Blockchain B7等多家區塊鏈企業共同設立了“加密貨幣援助以色列”項目,捐款額現已超過24萬美元。而另一方面,自沖突爆發以來,以色列國防機構努力阻止加密資金流向哈馬斯。以色列初創公司Lionsgate Network正在努力定位和攔截哈馬斯的加密錢包,目前已凍結約100個賬戶。
谷歌關閉地圖軟件服務,為了不泄露以軍動向?
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曉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戰爭本質是雙方綜合實力的較量,擁有科技優勢的一方會毫不猶豫地將其運用于戰爭中,影響戰爭勝負的天平。而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高科技企業通過提供高科技產品及相關服務介入戰爭由來已久。在俄烏沖突中,西方科技巨頭幫助烏克蘭保持網絡平穩運行、搜集情報、打信息戰等。有分析稱,俄烏沖突是“科技地緣政治”歷史上第一個關鍵時刻,而現在西方科技公司仍在延續這種做法。據彭博社報道,10月底,谷歌、蘋果等公司暫時關閉了其地圖軟件和Waze應用程序在以色列和加沙地帶的部分服務,包括查看實時交通數據等。谷歌公司發言人表示,這樣做是“為了應對該地區不斷變化的局勢,出于對當地安全的考慮”。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谷歌此舉是應以方的要求,因為這些信息“可能泄露以色列軍隊的動向”,去年該公司在烏克蘭境內也采取了類似行動。此外,在加沙地帶遭遇通信中斷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10月28日宣布,將把衛星通信系統“星鏈”提供給在加沙的國際認證援助組織使用,引起以方強烈反對。事實上,“星鏈”項目在俄烏沖突爆發后不久就被部署在了烏克蘭,成為烏方關鍵的“戰場工具”。信息戰和輿論戰是此次沖突中的又一戰場。據美國“連線”網站報道,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信息學院教授法里德認為,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制作深度偽造信息在此次沖突中的運用比俄烏沖突爆發初期多得多。彭博社報道稱,目前巴以雙方都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部署了深度偽造圖像和視頻。專門追蹤網絡虛假信息的以色列科技公司Cyabra一直通過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和監測虛假賬戶。而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的分裂讓社交媒體平臺不再中立。沖突爆發后,X(原推特)、臉書、Instagram等西方社交媒體平臺均出臺措施,限制發布任何“贊揚”哈馬斯的“有害和潛在有害”內容,幾天內刪除了數千條帖子。不過,哈馬斯在總部位于迪拜的跨國社交媒體平臺“電報”上擁有自己的頻道并快速積攢了大量關注者。一位巴勒斯坦獨立記者表示,在官方信息閉塞的情況下,想了解哈馬斯進入以色列的動態,“唯一的辦法就是上‘電報’”。但據半島電視臺11月3日報道,“電報”現已限制訪問哈馬斯頻道,并未公開解釋原因。
現代戰爭形態正在改變
宋忠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戰場就是商場,許多高科技公司都在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中不斷尋找商機。人工智能技術、無人機以及馬斯克的“星鏈”系統等毫無疑問是軍民兩用的,大量民用技術也在不斷強化自身作戰能力。民用技術的軍事化能夠提高其附加值,這也是諸多高科技公司為此布局的原因。另一方面,戰場是檢驗產品性能的重要場景,高科技公司都希望借助嚴苛的戰場行為來確保自己的產品服務能夠更加符合商場需要。通過巴以沖突,我們看到軍民兩用技術或軍民融合技術正在大行其道,以色列軍方能夠讓這些廠家賺得盆滿缽滿。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研究員鄒志強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更多的高科技應用到戰爭中,的確正在改變現在的戰爭形態,比如軍事無人機、網絡戰等。而現代高科技的軍民兩用性質,以及民間高科技企業介入軍事行動,最大的影響是進一步模糊了戰爭的邊界,加劇了全球范圍內日益上升的泛安全化觀念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