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近日,安陽市政府辦印發《安陽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安政辦〔2025〕4號),提出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強市提供重要支撐。《方案》明確,到2025年年底,建成2-3個通用機場和一批直升機、無人機起降場地、起降點;低空經濟規模力爭達到6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家左右,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達到8個左右,全市通用飛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1萬小時,無人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15萬小時;應用場景不斷擴展,打造16個左右低空標桿應用場景。到2027年年底,建成3-4個通用機場及兼具通用航空服務功能的運輸機場;低空經濟規模力爭達到15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家左右,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達到12個左右,通用飛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2萬小時,無人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40萬小時;低空經濟標桿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容升級。
以下是《方案》全文:全文
安陽市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2025—2027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發揮我市低空經濟發展比較優勢,開辟低空經濟發展新賽道,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形成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生態,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陽重要講話精神,搶抓發展機遇、前瞻謀劃布局,以壯大產業為核心,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空域優化為突破,以基礎設施為保障,以應用場景為牽引,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和飛行服務保障體系,提升無人機研發制造能力,推動場景應用與產業融合,通過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示范項目、搭建一批特色應用場景、引育一批低空經濟龍頭企業,形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打造全國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為加快建設現代化區域中心強市提供重要支撐。
到2025年年底,低空基礎設施布局基本完成,建成2—3個通用機場和一批直升機、無人機起降場地、起降點;產業規模顯著提升,低空經濟規模力爭達到6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3家左右,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達到8個左右,全市通用飛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1萬小時,無人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15萬小時;應用場景不斷擴展,打造16個左右低空標桿應用場景。
到2027年年底,建成3—4個通用機場及兼具通用航空服務功能的運輸機場;低空經濟規模力爭達到15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2家左右,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達到12個左右,通用飛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2萬小時,無人機飛行時長力爭達到40萬小時;低空經濟標桿應用場景進一步擴容升級。
二、重點任務
(一)構建低空基礎設施網絡。兼顧當前和長遠,統籌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需求,科學布局地面起降設施、低空通信設施和服務保障設施,不斷完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
1.布局地面起降設施。結合公共服務和商業運營等需求,合理建設直升機、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起降場等地面保障設施。探索在有條件的地方試點建設低空智能融合基礎設施,發展低空數字基礎設施。(各縣〔市、區〕政府、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航發展中心負責)
2.完善低空通信網絡。做好低空領域無線電管理相關工作。持續推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河南省北斗衛星服務豫北分中心作用,為重點行業、重要區域提供北斗高精度位置導航、授時、短報文服務,帶動我市導航定位技術研究創新、迭代升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通管辦、安陽無線電中心負責)
3.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構建具有安陽特色的低空管理體系,完善豫北通航飛行服務站功能,建立低空飛行機場、起降點及低空飛行空域氣象保障體系,開展氣象保障服務。依托民用運輸機場和通用機場設施條件,積極拓展試飛業務。(市發展改革委、市氣象局、市通航發展中心、安陽縣政府負責)
(二)培育壯大“低空+”消費市場。充分利用我市旅游資源豐富、樞紐體系完備等多重優勢,強化機制模式創新,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打造特色消費應用場景,培育形成低空消費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
1.“低空+”文旅消費。依托我市豐富旅游文化資源,開發精品低空旅游航線,推動低空旅游發展。探索開通林州市風光旅游航線,依托重點景區打造空中觀光產品,形成安陽低空旅游名片。推廣景區無人機燈光秀表演、景區無人機送貨場景應用。(市文廣體旅局、市通航發展中心、林州市政府、安陽縣政府負責)
2.“低空+”運動消費。加強與國家體育總局安陽航空運動學校合作,加快航空飛行營地、航空運動俱樂部、無人機比賽賽事基地、飛行訓練基地建設。支持安陽縣開辦“航空航天+研學+飛行體驗”主題研學營地,通過舉辦各類航空運動賽事和活動,引導培育大眾航空運動消費。支持林州市打造林慮山國際滑翔基地等知名航空運動消費中心和人才培訓基地。(市文廣體旅局、市通航發展中心、林州市政府、安陽縣政府負責)
3.“低空+”教育培訓。依托我市產業資源優勢建設無人機產教融合基地和特色航空教育培訓基地,開展航空模擬、私人飛行駕照、無人機操控、航空法律法規等培訓業務,舉辦航模比賽、飛行模擬賽、無人機操控及競速等賽事活動。加大航天科普教育招商,開發實景化、沉浸式科普研學特色產品,做大我市“低空+”科普研學規模。(市教育局、市文廣體旅局、市通航發展中心、藍天實驗室發展服務中心、安陽縣政府、北關區政府負責)
4.“低空+”會展節慶。支持舉辦特色突出的航空嘉年華、航空博覽會、低空經濟發展論壇、低空商業應用場景展示展覽活動,持續辦好安陽航空運動文化旅游節,提升航空文化旅游品牌影響力。(市文廣體旅局、市通航發展中心、市文旅集團負責)
(三)擴大公共服務與生產應用。進一步拓展固定翼飛機、直升機、無人機、eVTOL等低空飛行航空器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鼓勵各縣(市、區)、各相關部門梳理整合各領域低空飛行服務需求,滾動發布公共服務領域低空場景指導目錄清單。
1.物流配送。加快推進無人機在快遞、即時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務領域的應用,支持開展無人機物流試點,支持通航企業與物流配送服務企業開展合作,開通低空物流配送航線,實現物流企業中轉場至單元區域、商圈至周邊社區直飛轉運,探索商業應用場景和運營模式。(北關區政府負責)
2.短途客運。依托現有通用機場體系,探索發展公務飛行、商務飛行等短途客運飛行服務,開發低空特色場景。在機場、鐵路樞紐、核心商務區、景點等探索開展低空飛行聯程接駁應用,拓展旅客聯程接駁、貨物多式聯運等創新場景。(市交通運輸局、市通航發展中心、林州市政府、豫北航空經濟協作區管委會、安陽投資集團負責)
3.警務實戰。完善警航融合及實戰實訓基礎設施,搭建警用無人機指揮平臺,對接公安刑偵、公共安保、毒品稽查、交通疏導等實戰應用場景。設立無人機警務應用研究中心,研發有特色的警用無人機軟硬件子系統,配套我市企業生產的優質無人機,打造貼近實戰的警用無人機系列產品,向全省、全國推廣,推動我市警用無人機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市公安局、藍天實驗室發展服務中心負責)
4.應急救援。開辟緊急情況下低空飛行審批“綠色”通道,探索建立部門、機構間信息共享與聯動救援機制。完善航空醫療救護地面保障設施,暢通航空醫療救護空中通道。組織開展無人機應急救援專項技術研究和專業裝備研制工作,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突破,推動裝備廣泛應用,全力提升我市無人機應急救援產業的品牌影響力和整體競爭力。(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支隊、市通航發展中心、藍天實驗室發展服務中心、安陽縣政府負責)
5.農林植保。加快植保無人機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區拓展無人機精準作業面積,開展無人機智慧服務,建設“無人機+智慧農業”管理系統。探索和完善無人機精準飛播造林、防治林業有害生物等技術,擴大森林尋呼規模和覆蓋范圍,增加巡護頻次。(市農業農村局、市林業局負責)
6.地理測繪。開展數字測繪,發揮無人機航拍、機載激光雷達等先進設備的技術優勢,應用于我市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生產工作。推進無人機賦能自然資源管理,全面推廣無人機測繪技術在土地礦產執法監管、耕地保護、國土空間規劃、土地整治等方面的應用。(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
7.其他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在電力巡線、水利巡查、公路巡檢、文物巡查、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生態治理、氣象探測、人工影響天氣等領域,加大無人機替代傳統人工服務力度。(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市文物局、市氣象局負責)
(四)推動低空產業能級躍升。充分發揮我市國家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和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低空經濟發展平臺作用,加大低空產業招商引資力度,打造特色產業園區,集聚產業鏈領軍企業,持續激發行業活力,厚植產業發展根基,積極申建國家級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
1.推動產業聚集發展。培育無人機整機制造頭部企業,做大做強低空運營服務企業,建強無人機檢測平臺和中試基地,提升無人機產業園承載能力和集聚水平。發揮行業領軍企業頭雁效應,吸引上下游企業進駐通航產業園,擴大園區產業規模。支持豫北航空經濟協作區建設,完善安陽紅旗渠機場通航基礎設施。(北關區政府、安陽縣政府、湯陰縣政府、豫北航空經濟協作區管委會負責)
2.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對標國際先進技術,加快高性能無人機槳葉研究,擴大業內影響力。積極對接科研院所、航空類協會,選育引進一批具有前瞻性、市場性、可轉化的優質項目在安陽落地,實現對低空經濟產業的延鏈、補鏈、強鏈。(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通航發展中心、藍天實驗室發展服務中心負責)
3.提升研發制造水平。加快藍天實驗室建設,圍繞重點領域開展科研攻堅,加快科研成果轉化。加大低空經濟產業領域技術創新支持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支持企業針對公共服務應用研究開發無人機產品,提升數據處理智能化水平。(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通航發展中心、藍天實驗室發展服務中心、北關區政府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