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用飛機戰場防護新概念——以硬殺傷方式攔截來襲導彈的主動防護技術
來源:國防科技工業
|
作者:陳黎
|
發布時間: 2021-04-07
|
21221 次瀏覽
|
分享到:
所謂軍機主動防護,就是將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水面艦艇、坦克裝甲車輛和地面軍事設施的主動防護概念引入到軍用航空領域.....
自二戰結束以來,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各種面空/空空導彈逐步取代傳統的高炮/航炮,成為軍用飛機(包括固定翼飛機/直升機,以下稱軍機)的主要戰場威脅,如何防御對方發起的各種形式的導彈攻擊,也成為提高軍機戰場生存力的關鍵所在。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隨著面空/空空導彈技術性能的不斷提高,加上RPG火箭筒等非制導近距直瞄武器在戰場上被大量用于反直升機作戰,導致機動規避、軟殺傷(有源/無源干擾)等傳統軍機防護手段的局限性日益暴露,越來越難以給軍機提供足夠的戰場防護。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要確保軍機能在未來高技術、高強度的戰爭中生存下來并高效完成各種作戰任務,非常有必要另辟蹊徑,大膽創新,為其尋求更加可靠有效的戰場防護手段。
美國XB- 70轟炸機發射"派伊?瓦克特"飛碟狀反導自衛空空導彈的戰斗場景假想圖
為此,目前世界各國均在大力探索各種相關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技術,軍機主動防護就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
基本概念及工作原理
所謂軍機主動防護,就是將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水面艦艇、坦克裝甲車輛和地面軍事設施的主動防護概念引入到軍用航空領域,通過為軍機配裝一套與目前艦載近防武器系統(CIWS)、坦克裝甲車輛主動防護系統(APS)和地面"反火箭炮、火炮及迫擊炮"(C-RAM)系統類似,可直接對來襲彈藥(包括以面空/空空導彈為代表的制導對空彈藥和以RPG火箭筒為代表的非制導對空彈藥)實施火力攔截的近距/超近距反導自衛系統(即機載主動防護系統),使其在戰場上能以消滅來襲彈藥的方式提升自身的自防護能力。對于配裝有主動防護系統的軍機來說,當其在戰斗中遭到敵方制導/非制導對空彈藥的攻擊而情況危急,尤其是傳統的機動規避和軟殺傷手段均難以有效對抗時,機上的主動防護系統將會及時啟動,探測、跟蹤來襲彈藥并適時發射攔截彈,以硬殺傷的方式對其實施火力攔截,力爭在來襲彈藥戰斗部的有效殺傷范圍之外將其徹底摧毀,至少也使其遭到局部毀傷或偏離正常飛行彈道以至于無法繼續追蹤目標,最終達到提高自身戰場生存力的目的。
顯然,通過引入主動防護技術,一方面可以在傳統的機動規避和軟殺傷手段之外,再為軍機增加一種對付來襲彈藥的防護手段,從而有效彌補當前軍機針對來襲彈藥的對抗手段過少、導致戰場防護過于薄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軍機防護模式,使其由消極被動地躲避、干擾、誘騙敵方導彈,轉向積極主動地探測、跟蹤、消滅來襲威脅,從而突破傳統思想觀念給軍機防護技術發展帶來的桎梏,為提高未來軍機的戰場生存力開辟一條全新的技術途徑。由于機載主動防護系統在對抗來襲彈藥的過程中,將根本無需考慮后者有無制導、采用何種制導方式/體制以及制導技術水平的高低,受軍機平臺自身飛行性能、空勤人員技能經驗等因素的影響也很小,不僅可以從根本上克服機動規避、軟殺傷等傳統軍機防護手段在防護效能方面的種種先天不足,使軍機在未來戰場上的生存力獲得革命性提升,還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傳統防護手段對載機作戰任務完成的各種不利影響,極大地提升作戰靈活性。
機載主動防護系統攔截來襲空空導彈的作戰過程示意圖
此外,與目前艦載近防武器系統、坦克主動防護系統、地面"反火箭炮、火炮及迫擊炮"系統通常會與其他防護手段配合使用一樣,軍機主動防護與傳統機動規避/軟殺傷手段之間也將是互補、而不是取代的關系,因此今后在為軍機配裝主動防護系統的過程中,還可以將其與機上原有的軟殺傷自防護系統整合在一起,構成一套"軟硬結合"式的綜合自防護系統,戰時可對來襲彈藥(尤其是面空/空空導彈)同時實施軟殺傷和硬摧毀,從而進一步提高軍機的戰場防護能力。
背景及相關技術發展歷程
主動防護作為一種軍機防護理念,在世界軍用航空裝備發展史上出現的時間并不晚。早在20世紀50年代,隨著對空導彈對軍機威脅的日趨嚴重,美國、蘇聯等國在研制B-52、圖-95等遠程轟炸機時,均曾考慮過為其配裝具備反導自衛功能的航炮或空空導彈。這之后直到21世紀初的數十年時間內,美國、蘇聯(俄羅斯)、以色列、英國、法國等國均在此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一系列名目繁多、技術路線各異的概念方案,對研發機載主動防護系統所涉及到的各個技術領域,例如主動雷達/激光、被動雷達/激光、被動紅外/紫外等探測跟蹤手段,遮蔽/腐蝕導引頭、充氣/非充氣物柔性攔阻、破片/子彈丸殺傷、彈體直接撞擊、激光高溫燒蝕等目標毀傷方式,無動力滯空攔截彈、航炮炮彈、拋射式反導榴彈、反導自衛導彈、高能激光等反導攔截武器,均進行了全面的探討論證。盡管由于部分關鍵技術遲遲無法取得突破,這些概念方案最終大都停留在紙面階段,而沒能轉入正式的產品研制,但通過這一系列富有開拓意義的先期探索,為今后新一代機載主動防護系統的研發做了大量經驗積累和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