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五十年代,為了保衛新生的人民政權,黨中央在大力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生產能力的同時,審時度勢,積極發揮社會主義體制優勢,著手建立和完善國防工業體系和國防科研體系,為之后國家大規模三線建設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防工業體系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后,在建設、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科研、生產、使用相結合,統籌規劃的領導體制。隨著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國內政治環境和社會經濟情況的變化,國防科技工業領導體制也不斷調整和改變。
新中國成立后,在建設、發展國防科技工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由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集中統一領導,科研、生產、使用相結合,統籌規劃的領導體制。隨著國防科技工業的發展壯大,以及國內政治環境和社會經濟情況的變化,國防科技工業領導體制也不斷調整和改變。
二機部與一機部合并
1956年初,我國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高潮,總結自己的經驗,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任務,已經擺在黨的面前。1956年4月21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聽取李富春關于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匯報。在討論關于戰時和平時工業生產的互相轉化問題,毛澤東說:學兩套本事,在軍事工業中練習生產民用產品的本事,在民用工業中練習生產軍事產品的本事。這個辦法是好的,必須如此做。
1958年2月,根據一屆人大第五次會議的決定,第一機械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和電機制造工業部合并組成新的第一機械工業部(簡稱一機部),趙爾陸任部長。在一機部成立大會上,朱德講話指出:國務院對所屬機構進行調整,把三個部合并起來,更容易統一調配,充分發揮作用,提高工作效率,為工農業生產大躍進服務。特別是軍用生產和民用生產二者結合起來,不論是對國防建設還是對經濟建設,都有很大好處。
成立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
經過十年艱苦創業,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已初具規模。在國慶十周年的閱兵大典中,受閱的兵器都是中國自己制造的,標志著中國兵器工業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生產體系,使中國的制式武器裝備全部立足于國內,結束了武器裝備依賴進口的歷史。
隨著國防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部門類別復雜齊全,國防科技工業的領導管理體制也必須相應作出調整和改變。1960年1月5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簡稱國防工委),賀龍為主任。
鑒于一機部統管國防工業存在著許多難以克服的問題,在中央軍委提議下,1960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國防工業仍從第一機械工業部分出。1960年9月13日,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決議,將一機部所屬國防工業管理機構及其所屬的科研、生產、建設單位劃分出來,單獨成立第三機械工業部(簡稱三機部),設航空、兵器、造船和電子工業等專業總局。1961年1月,國防工委與三機部合署辦公,孫志遠任三機部部長。
成立新的國防工業部
在加強對國防科技工業集中統一領導的同時,為了適應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中共中央還決定,組建新的國防工業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國防工業的組織管理。
1960年代初期,電子工業已初步建成為一個具有一定規模、開始能為軍隊和國民經濟提供產品的制造工業。1963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簡稱四機部)的通知。第四機械工業部的成立,標志著中國電子工業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一個獨立的工業門類。
1963年9月2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其任務并入國防工辦;將兵器工業、造船工業從三機部分出來,成立第五機械工業部和第六機械工業部;調整后的三機部主管航空工業。兵器工業從三機部劃分出來,成為獨立的工業部門——第五機械工業部(簡稱五機部),主管原三機部第五局、第六局所屬企業。在三機部第九工業管理總局(簡稱九總局)的基礎上,成立第六機械工業部(簡稱六機部),統管全國造船工業。
在這個時期,國防部五院的組織機構和規模又有了擴大,為了加速導彈工業的發展,1964年11月23日,中央決定: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基礎,從第三、四、五機械工業部及其他有關部門和省、市,抽調若干工廠和事業單位,組成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統一管理導彈、火箭工業的科研、設計、試制、生產和基本建設工作。至此,七機部較之國防部五院時期,組織規模進一步擴大,試制、生產能力有了增強,組織管理更加集中統一,形成了比較完整配套的科研、生產體系,為我國導彈、火箭事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立國防工業辦公室和中央專委
1961年初,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國防工業的集中統一領導,協調國防工業各部門、國防工業與其他有關工業部門、使用部門之間的關系,組織好相互間的協作,中央軍委常委會議幾次討論國防工業的領導體制問題,認為應該有一個統一管理各個國防工業部門工作的機構。
1961年11月8日,中共中央批準成立國防工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直接歸口管理二機部(核工業部)、三機部和國防科委所屬單位的工作。國防工辦作為國防工委、國防科委兩委的第一線辦事機構,負責組織兩委的日常工作,羅瑞卿任國防工辦主任。國防工辦成立后,各省、市、自治區也于60年代中期成立了一些管理國防工業的相應機構,陸續成立了國防工辦。這樣,就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國防工業的管理系統。
為大力協同做好原子彈研制工作,1962年10月30日,羅瑞卿在向中共中央寫報告,建議成立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11月3日,毛澤東批示:“很好,照辦。”12月14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周恩來(任主任)、賀龍、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陸定一、聶榮臻、羅瑞卿、趙爾陸、張愛萍、王鶴壽、劉杰、孫志遠、段君毅、高楊組成的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簡稱中央專委)。專委會辦公室設在國防工辦。
1963年2月至1965年2月,國務院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機械工業部的業務工作,都由國防工辦歸口管理。1963年9月,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其任務并入國防工辦。這樣基本理順了國防工業的領導體制。
國防科研體系的建立
中國國防工業在初步掌握現代制造技術之后,建立相應的科研機構,著手自行研究和設計武器裝備,就成為繼續前進的目標。
成立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
1955年 1月15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研制原子彈的決定。1956年2月,受周恩來委托,錢學森起草了關于《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提出了我國火箭、導彈事業的組織方案、發展計劃和具體措施。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決定組建導彈航空科學研究方面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4月13日,國防部辦公廳通知:“國務院決定,為了發展航空工業,成立航空工業委員會,直屬國防部。
組建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為加快導彈研究院的組建工作。1956年10月8日,經中央軍委批準,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鐘夫翔為國防部第五局局長,錢學森為國防部第五局第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有關無線電電子學方面的研究組織工作,由王諍負責。先組建的自動控制、無線電定位兩個研究所,由國防部第五局直接領導。1957年3月1日,國防部五局正式撤銷并入國防部五院。
1957年10月15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關于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的原子工業的協定》(簡稱“10月15日協定”或“國防新技術協定”)。為適應國防新技術協定簽訂后的新情況和新任務,國防部五院在原10個研究室的基礎上成立兩個分院,分別承擔導彈總體、火箭發動機和控制導引系統的研究工作。隨著導彈仿制工作全面展開,中央軍委決定加快國防部五院一分院、試驗站、空氣動力研究所、二分院等4項工程的建設。到1961年,五院已建成了3個分院,為導彈研制奠定了基礎。
成立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
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加強國防科技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和規劃協調,1958年9月,聶榮臻代中央軍委起草了給周恩來并毛澤東、中共中央的《關于改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為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報告》。9月25日,軍委第157次會議通過了聶榮臻起草《關于改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為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報告》。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轉了中央軍委的報告,中央在指示中說,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目前急需把研究設計、試制和使用三方面密切結合起來,同意成立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聶榮臻任主任,陳賡任副主任。1960年4月1日,國防部任命劉亞樓、張愛萍兼任國防科委副主任。
國防科委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領導下,有了統一管理國防科技發展工作的機構,加強了對國防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有利于國防科技重大決策和一系列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從而加速了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
組建國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
至1960年代前期,中國國防工業已初具規模。在此期間,為了適應武器裝備發展的需要,國防工業部門先后組建了一些國防科研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也相繼成立了一些研究機構,對常規武器裝備的研制,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從總體來看,這些科研機構研制力量分散重復,專業門類不全,不能形成集中的攻堅力量。
為進一步加強對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國防科委在國防部五院建設經驗的基礎上,于1959年12月向中央軍委呈送報告,提出:為進一步加強對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加速國防科學技術的發展,建議組建無線電電子學研究院、航空研究院和海軍艦艇研究院。
1960年12月,中央軍委發出了《關于組建航空、艦艇、軍事無線電電子學等三個研究院的通知》。通知說:上述3個研究院從1961年1月,正式列入軍隊編制,番號分別為國防部第六、第七、第十研究院,業務工作由國防科委統一領導。3個研究院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軍用飛機、艦艇、軍事電子裝備的研制,并解決仿制、引進中的技術問題。
到20世紀60年代初,國防科委擁有38個單位,約8萬人,形成了一支尖端和常規武器裝備的研制隊伍,初步建立了一個比較配套的國防科研體系。
“部院合并”
1962年后,國內外形勢有了很大變化,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中共中央作出“備戰整軍”的決定,常規兵器的生產更加受到重視。國防工業部門關于尖端與常規的關系問題、科研試制與生產的關系問題的爭論不斷出現。國防工業部門的領導提出改變管理體制,將國防工業部與有關國防研究院合并的建議,即所謂“院部合并”,由此在國防科技工業系統內引發了關于這個問題的較長時間的討論。
1965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國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與生產部門合并的決定》。國防部第六、七、十研究院分別與第三、第六、第四機械工業部合并,各研究院改屬各部領導。同年8月,炮兵科學研究院與五機部精密機械科學研究院合并。各院分屬相應工業部建制領導,分別稱三機部六院、六機部七院、四機部十院和五機部精密機械科學研究院。至此,部院合并工作全部走完。
三線建設
至1960年代前期,中國國防工業已初具規模,國防工業布局初步得到改善,形成了沈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重慶、蘭州等國防工業企業比較集中的生產基地。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按照中央“立足于打仗,搶時間,改變布局,加快三線建設,首先是國防建設”的指示,國防工業按照規模小、專業化和協作的原則,全面展開了三線戰略后方的建設。
作出建設大小三線的戰略部署
1964年8月“北部灣事件”后,美國在越南的戰爭規模迅速擴大。毛澤東敏銳地指出:要打仗了。8月20日,毛澤東在聽取薄一波關于計劃工作的匯報時,著重談了在中央的戰略方針下工業的重新布局問題。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毅然決定,迅速地向以戰備為中心的三線建設轉移。
遵照中共中央關于建設大小三線的戰略部署,國防工辦于1964年8月在京召開國防工業工作會議,研究部署國防工業大小三線建設的各項準備工作。9月3日,羅瑞卿在會上做了總結講話。他說,建設三線,要貫徹執行小型化、專業化的方針和“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會后,國防工業辦公室組織核、航空、航天、兵器、電子、船舶等國防工業部的領導同志,成立了10個勘察選廠工作隊,歷時兩個半月時間,在全國9省47個地市區內,踏勘了1499個點。后經綜合篩選,選中了適合國家國防軍工、國家重點骨干企業的682個點,初步確定了國家“三線”建設的戰略布局。
1965年3月,鄧小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批準了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關于一二線省、市、區后方建設規劃的報告》。這樣,從“三五”計劃開始,在國防工業布局方面,國家在西南地區規劃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成都為中心內的航空工業基地、以長江上游重慶至萬縣為中心的造船工業基地:在西北地區規劃了航天工業、航空工業、常規兵器、電子和光學儀器等工業基地。
三線建設全面展開
1965年至1967年,在大規模的三線建設背景下,中國國防工業的建設布局主要向大西南地區展開,遍及26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軍工建設(即小三線)也同時進行。1969年珍寶島事件后,來自北方的現實戰爭威脅日益凸顯,這樣就存在“三線變一線的問題”,國防工業的建設布局相應有所調整,中原腹地更加受到重視,位于太行山、伏牛山等地的大型后方基地建設掀起高潮。國防工業的大規模建設和布局調整一直持續到70年代末。
根據國防工辦的統一部署,以重慶和豫西、鄂西、湘西為重點,統籌規劃了兵器工業后方基地。1966年底,重慶常規兵器配套項目基本建成。從1967年起,五機部又相繼開始了豫西、鄂西、湘西地區后方基地的建設。兵器工業按照軍委統一部署,沿太行山脈興建“三大基地”,即:五四一基地、五三一基地、五四二基地。兵器工業通過三線建設改善了布局,適應了戰備的需要,三線地區的兵工企業在主要產品和生產能力方面都占全行業的一半以上,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航空工業從1966年到1976年,建設了40多個項目。至此,中國航空工業不僅在東北、華北、華東有了比較強的飛機、發動機及機載設備的生產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建立起能夠制造殲擊機、轟炸機、運輸機、直升機的成套生產的基地。航空工業的布局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六機部的三線建設,10多年里,分布于大、小三線地區的主要建設項目有50多個。另外,在川東、湖北和云南等地區建設的科研設計機構等項目有10余個,并將沿海地區相應的科研機構遷往上述地區。到70年代末,六機部的三線建設主要項目相繼建成或基本建成,開始為海軍建造了潛艇、快艇和水面艦艇等少量裝備。從全局來看,三線建設對改善工業布局,發展內地工業,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它使中國船舶工業得以形成東北、華東、華南、中南、西南、西北地區的造船和配套設備生產基地,在布局上發生了重大變化。
在七機部的三線建設中,把建設大型液體燃料火箭基地(即062基地,后064基地也并入)放在首位,作為當時最緊迫的任務。按照一、二、三、四院“型號為綱,地區配套,對口包建”以及“小而分,專業化、大協作”的原則,二院負責對口建設的有061基地(貴州遵義)和068基地(湖南邵陽);三院對口的是066基地(湖北遠安,后遷往孝感);負責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研制的四院(063基地)幾經周折,最終定位在西安遠郊區。經過10多年的建設,七機部各三線基地和上海基地相繼建成,我國航天工業形成了比較完整配套的體系,達到了相當的規模。航天工業系統的布局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在祖國的腹地建立了可靠的戰略后方。
二機部召開工作會議,專門研究了調整戰略布局、壓縮“一線”、加快三線建設問題。1969年,位于四川綿陽梓潼縣的第二個核武器研制基地(“九〇二工程”)初步建成,九院陸續從青海搬遷至新基地。1969年7月,面對來自北面的戰爭威脅,軍委領導曾下令酒泉、包頭的核燃料工廠在1970年內全部遷往三線,由于三線工廠尚未建成,中央專委后來取消了這個決定,同時要求必須搶建三線工廠。70年代初,核工業三線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產。三線建設改變了核工業的戰略布局,擴大了核工業的生產能力,提高了核工業的技術水平,增強了國防力量。實踐證明,核工業三線建設的決策是正確的,各項建設基本上是成功的。
國防科技工業,包括核、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等行業,從1964年開始到1980年,初步建成了具有相當規模、門類基本齊全、科研生產教育相結合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戰略武器的科研、生產和試驗設施,大部分都建在了三線地區,常規武器的生產能力占到全國的一半以上。
國防工業的后方基地建設和戰略布局調整,從總體上看基本上是成功的,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在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建成了一批大型的生產、科研戰略后方基地,研制、生產出一批部隊急需的武器裝備,對加強戰備、鞏固國防和發展內地山區的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國防工業的后方基地建設(三線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總的戰略布局也是基本正確的。但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在緊急戰備中、在動亂中搞建設,在具體項目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起,國家逐步對國防工業的建設項目進行了有計劃、有步驟的調整改造,中國的國防工業布局進一步完善,總體科研生產能力大幅度提升。(中國社會科學院)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