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隸屬“幽靈艦隊霸主”計劃的“游騎兵”號和“游牧者”號。
無人艦艇同時面臨期待和挑戰
為何各國都將未來海軍發展的重點聚焦到無人艦艇上?一位匿名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無人艇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前景廣闊。首先,作為無人裝備的共同優點,無人艇可以在不需要考慮操作人員傷亡的前提下在高威脅環境下執行任務。第二,擁有高隱身、低噪音、高適航性與綜合態勢感知等能力的無人艇,在搭載對應的武器裝備后,非常適合執行前出偵察、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因為可以在高海況下航行工作,具備這種設計的無人艇不但可以進行近海巡防,還可以與有人艦艇一同出遠海走大洋。第三,無人艇相比大型有人艦艇而言成本低廉,一旦技術成熟,適宜大規模建造。第四,無人艇的出現可能會改變未來海戰規則,大量新的戰術有望隨之誕生。比如,大批出動的無人艇群既可以執行分布式作戰,令對手顧此失彼,也可以執行海上蜂群式作戰,以量取勝。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海軍近年極力發展“分布式作戰”概念,強調“將作戰力量分散部署于廣闊空間范圍、多個作戰領域和各類搭載平臺,以獲取控制海洋必需的作戰能力”。美國海軍認為,隨著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反艦能力日益增強,美國海軍必須避免航母等海軍核心資產被“一鍋端”。而分布式作戰就是通過分散部署小規模編隊,實現更大范圍、更大密度的火力配置。由于美國海軍以昂貴的大中型艦艇為主,根本無法滿足分布式作戰的數量要求,而無人艇在價格、數量和風險等諸多方面都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因此成為美國海軍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艦載武器》雜志執行主編石宏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未來前景廣闊,但目前無人艦艇還處于初級階段,距離實戰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他介紹說,無論中國還是美國的無人艇,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噸位小,以至于它們不約而同地采用三體船設計來抵御海浪對這類小型船只的影響。受制于噸位,也導致這些小型無人艇無法裝備探測距離較遠的雷達等傳感器,難以自主獲得關鍵信息,對其實際運作帶來很大限制。石宏認為,之所以各國都沒有建造更大噸位的自主無人艦艇,問題并非出自艦船本身,而是配套的人工智能技術還不夠成熟。以基礎的自主避障功能為例,“海上環境相當復雜,面對前方的船只或漂浮物,人類船員可以結合周邊環境和經驗判斷其風險,而人工智能操縱的艦艇只能簡單地按照‘識別-避讓’邏輯處理。”也有美媒質疑稱,目前美國海軍只有少數正在測試中的無人艦艇型號,噸位普遍偏小且均沒有定型,難以取代大型水面艦艇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