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比如人們可以通過手機來進行體檢并與云端的診斷軟件直接溝通,人們也可以在手機上使用教育軟件來學習新的技能,農民們甚至可以通過手機連接到實時氣象數據,通過云端軟件計算最優化的收割時間。
但是,這一切都需要極高的網絡安全性、可靠性、以及流量。商業用戶以及個人用戶也都需要習慣把數據上傳到云端中。
06 醫學
在未來的30年里,各種科學技術上的突破將改變醫學。通過基因組學,我們將會得到真正的私人藥物。在未來,癌癥,心肺疾病,阿茲海默癥,以及其他目前看似無救的疾病將會由針對患者個人基因的藥物來治療。
人類將可以通過DNA培養出來移植所需的器官,從而滅絕等待配型以及排斥反應等很可能致命的情況。生物假肢將會被直接連接到神經系統上,從而提供與真實觸感極其相似的感官。
機器急救人員以及例如控制性降溫的肢體存活技術將會大幅度延長救援的“黃金時間”。科學家們將找到衰老的原因,從而增加人類的壽命,涌現出一大群非常健康并有活力的“老人”。
另一方面,發達的醫療設施的價格將會給各國的醫療系統帶來更大的壓力。窮人與富人之間的救命資源也會出現極大的不均。而且隨著人類壽命的增加,年輕人與老人之間對于工作以及資源的競爭則會加劇。抗藥性極高的超級細菌也會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極大的危險。
07 網絡安全
網絡安全不是一個嶄新的話題。事實上,早在1991年就有人提出了“網絡上的珍珠港”這一警告。但是在未來的30年里,隨著物流網的發展以及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連接,網絡安全將會成為網絡行業首要的話題。
目前,雖然世界上的網絡攻擊越來越多,但是它們大多數的目標都只是個人或者企業。而且這些攻擊所造成的損失雖然很大,但是這些損失并不會擴散。而未來的世界將不會是如此的簡單。
隨著汽車、家電、電廠、路燈,以及數百萬個其他的事物相互連接,網絡攻擊的后果也會越來越嚴重。國家、企業、以及個人的數據將會面臨越來越隱蔽的攻擊。有些甚至在數年后才會被發現。目前,人們可以想象出來最壞的情況就是“網絡世界末日”– 在越發越瘋狂越頻繁的攻擊下,整個世紀的互聯網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經濟社會功能的崩潰。
08 能源
在未來的30年里,全球能源需求預計會增長35%,我們則正在面臨著一場能源革命。新的采油技術,比如水力壓裂以及定向鉆為人類添加了大量可開發的油田和氣田。而這直接顛覆了世界石油市場,使美國從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變成了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與此同時,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陽能和風能的價格也開始接近與石油。就拿太陽能來說,在過去的10年里,太陽能發電的價格從每瓦8美元降低至這個數字的十分之一。在此之外,還有核能這個抱有爭議但從未停止開發的能源。新一代的核反應堆設計宣稱遠比之前的更安全,也會產生更少的核廢料。
不過,雖然使用清潔能源可以幫助我們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但是圍繞著用于生產電池,光伏,以及其他元件的稀有資源的新的糾紛與摩擦也會出現。石油經濟的消退也會在中東和北非引起經濟和社會的嚴重不穩,進一步加深當地的武裝沖突。
09 智能城市
在2045年,全世界65%-70%的人口將會居住在城市里。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全球人口超過1千萬的超級都市將會從2016年的28座增加至2030年的41座。大量的人口向城市流動將會給這些城市的基礎建設,比如城際交通,食物和水源,電力能源,污水處理,以及公共安全系統等帶來極大的壓力。
未來的智能城市將利用信息和通訊技術(ICT),通過大數據以及自動化來提高城市的效率和可持續性。
比如使用分散探測系統將實時監視城市用水用電數據,通過智能電網自動調整配電設置;通過聯網的交通信號系統以及自動駕駛系統來減緩車輛堵塞的程度;利用由新材料和新設計技巧所建的智能建筑來提高空調和照明系統的效率,減少能源浪費;使用屋頂太陽能板、小型風力發電機、地熱發電,以及其他可再生資源提供干凈的電力。
但是,在另一方面,沒錢或者缺乏政治信念去投資這些科技的城市將會變得極其擁擠和骯臟,成為暴動和沖突的爆發點。
10 物聯網
在2045年,最保守的預測也認為將會有超過1千億的設備連接在互聯網上。這些設備包括了移動設備、可穿戴設備、家用電器、醫療設備、工業探測器、監控攝像頭、汽車,以及服裝等。它們所創造并分享的數據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一場新的信息革命。
人們將可以利用來自物聯網的信息來加深對世界以及自己生活的了解,并且做出更加合適的決定。
在此同時,聯網設備也將把目前許多工作,比如監視,管理,以及維修等需要人力的工作自動化。物聯網、數據分析、以及人工智能這三大技術之間的合作將會在世界上創造出一個巨大的智能機器網絡,在不需人力介入的情況下實現巨量的商業交易。
但是,雖然物聯網會提高經濟效率、公共安全,以及個人生活,它也會加重對于網絡安全和個人隱私的擔憂。恐怖分子,犯罪集團以及敵對勢力將會利用物聯網作為新的攻擊手段。而物聯網中所包含的大量數據也會誘惑政府去實施針對人民的監控,從而進一步的引發隱私和安全之間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