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共軸剛性旋翼直升機是未來高速直升機發展的方向。聯合飛機無人直升機緊跟直升機發展的潮流,采用了共軸雙旋翼構型。那么,聯合飛機的無人直升機的旋翼系統是怎樣的?又有什么優勢?現有“明星”產品又有哪些?下一步將進行哪些升級與跨越?在本文,您將得到答案。
聯合飛機旋翼系統
聯合飛機旋翼系統:千磨萬擊最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和多個平臺的成功研制,聯合飛機已經形成了全面的旋翼系統設計、制造和試驗能力。旋翼系統研制團隊核心成員有30多年直升機旋翼研制經驗,參與了國家多個重點直升機型號旋翼系統研制,針對鉸接式、無鉸式和無軸承構型等不同構型旋翼,具有槳轂、自動傾斜器和復合材料槳葉結構設計能力,還兼具旋翼動力學、氣彈穩定性、強度計算和分析能力。聯合飛機現已有面積為7600平方米的復合材料槳葉專用生產車間,含2000平方米的凈化間,具有模壓和熱壓罐等設備,可以生產常規構型槳葉和無軸承復合材料槳葉。建設了旋翼試驗室,建立了槳葉靜態動特性、槳葉靜強度和疲勞強度等試驗臺。目前已經成功研制了350kg、550kg和3噸級共軸直升機旋翼系統,并在無人直升機型號上成功應用。與此同時,聯合飛機還開展了萬向鉸旋翼、IBC旋翼等旋翼技術研究,為未來平臺儲備能力。
目前,聯合飛機已經完成多套旋翼系統研發,并已成熟應用,比如:
TD220旋翼系統:TD220無人直升機采用半鉸接式槳轂構型,配備單銷槳葉,依靠槳葉根部彈性阻尼器實現擺振運動,依靠槳轂內部金屬軸承實現槳轂變距運動;操縱部分采用了家族化電控共軸旋翼技術。
TD450旋翼系統:TD450無人直升機的平臺槳轂和操縱采用模塊化設計,具有結構緊湊、可靠性高、易于維護等優點。槳轂采用無鉸式槳轂構型,設有變距鉸,無揮舞鉸與擺振鉸,依靠槳葉本身的彈性變形實現揮舞與擺振運動、實際計算和試飛證明,其具有很高的操縱功效以及很強的機動特性。操縱部分采用了家族化電控共軸旋翼技術。
定制化產品:聯合飛機在滿足自身需求的同時,現在還可為用戶提供定制化直升機旋翼類產品與定制化復合材料槳葉。可按照客戶實際需求,為不同重量級別共軸類、單旋翼帶尾槳直升機提供安全、易用和低成本旋翼系統解決方案。還能按用戶需求,設計、優化和匹配不同旋翼直徑、需用功率、操縱功效的復合材料槳葉,提供旋翼槳葉方案論證、詳細設計及計算分析、制造、驗證、使用維護等方面定制化解決方案。
卓越的系統研制能力產生強勁的升力與控制力
“直升機制造商是否具備槳葉自主設計和加工能力是衡量其實力的標準之一。”聯合飛機現在具有旋翼系統整體的研發與生產能力,攻克一系列難關,研發了多個軟件,專業、科學、嚴謹地解決研制中的難點。
1-旋翼氣動設計能力
旋翼的氣動設計是直升機研制的關鍵技術之一,聯合飛機已建立了一套以懸停效率及前飛升阻比為優化目標的旋翼氣動外形優化設計流程。目前,已經完成TD220、TD450等平臺的旋翼氣動設計以及試飛驗證。
2-多種構型的旋翼及操縱系統的設計能力
依據行業規范、標準及相關技術指標要求,聯合飛機開展槳轂和操縱設計選材、結構參數確認、構型選擇、強度、剛度及疲勞強度計算、零組件設計、運動仿真、干涉檢查、六性設計等工作。結合自研槳葉,形成了安全可靠、操縱便捷、性能優越的無人直升機旋翼系統。目前公司可開展半鉸接式、無軸承式、無鉸式、金屬鉸接式和萬向鉸式等類型槳轂及配套操縱研發。
3-復材槳葉參數設計、旋翼動力學設計及評估
旋翼動力學設計是直升機設計的重點和難點,它直接關系到直升機的整體振動,對大型直升機來說更是如此。為更好進行旋翼動力學設計,公司開發了一系列軟件解決相應問題,并成功設計制造出直徑4.6m的半鉸式旋翼槳葉、直徑6.4m的無鉸旋翼槳葉、直徑6m和10.2m的無軸承旋翼槳葉。與此同時,在槳葉剖面特征分析上,聯合飛機自研了剖面特性設計軟件。在動力學優化設計方面,聯合飛機采用旋翼動力學綜合分析軟件,建立了旋翼動力學模型。
剖面特性圖
4-復合材料槳葉制造能力
復合材料槳葉的使用壽命可達6000h以上,大大提高旋翼系統的安全性能,降低槳葉全壽命的使用成本。聯合飛機槳葉制造采用閉合模具熱壓固化成型工藝,保證槳葉外形能夠嚴格貼合模腔型面,使槳葉扭轉角、翼型剖面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關鍵外形參數精準滿足設計要求。
槳葉成型模具
5-槳葉試驗能能力
槳葉試驗目前具備靜態動特性測試、槳葉靜強度和疲勞強度試驗、槳葉飛行載荷測試、槳葉錐體和動平衡測試等。這些測試,分別為槳葉強度、疲勞壽命和動力學特性等方面的驗證提供支撐。
扭轉剛度測試
三大優勢技術:成就安全、穩定、精準飛行
聯合飛機旋翼系統采用模塊化、系列化和家族化設計,具有先進的設計理念,強大的自主研發能力。與此同時,聯合飛機旋翼還采用電控共軸旋翼、無軸承旋翼、無鉸式旋翼等技術,實現安全、穩定、精準飛行。
01、電控共軸旋翼技術
電控共軸旋翼技術采用上下旋翼獨立分控方式,實現獨立總距及周期變距的精準操縱,解決了傳統共軸旋翼傳動結構和操縱系統復雜、操縱效率低、零件數量多、重量大、維護性差的問題。電控共軸旋翼技術使零部件減少50%,重量減輕40%。聯合飛機上旋翼采用旋翼軸內操縱,大幅提高可靠性和使用維護性,降低廢阻功率;旋翼驅動系統、旋翼驅動方法及裝置專利技術在中國及美、俄、日等國均已獲得發明專利授權,并先于西科斯基公司在美國獲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