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6月13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印發《關于支持全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措施》提出加大傳統通航運營補貼、加大新型航空器運營支持力度、拓展應用場景、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加強技術創新、積極招引低空企業、促進產業集聚、完善基礎設施、支持低空監視系統建設、擴大公共服務和生產應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匯聚低空經濟專業人才十二項措施。本政策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7年6月30日。
《措施》中提到,對于利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飛行汽車等新型飛行器開展商業化飛行的企業,每開通一條固定飛行航線且年飛行小時達到100小時,按照1000元/小時給予運營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貼最高不超過300萬元,所需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鼓勵企業投資低空經濟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對新獲批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每年支持500萬元,連續支持三年,所需資金從創新型省份建設專項資金中解決。
全文分享如下:
關于支持全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將低空經濟培育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部署,結合我省實際,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加大傳統通航運營補貼。鼓勵開展低空飛行,對于主運行基地設在湖南的通航企業年飛行小時達到100小時,按照最大起飛重量1噸(含)以下的航空器予以500元/小時、最大起飛重量1噸(不含)—5噸(不含)的航空器予以2000元/小時、最大起飛重量5噸(含)以上的航空器予以3000元/小時的運行補助,單個企業每年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所需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對于滑翔傘、動力傘等輕型運動航空器和熱氣球、飛艇等輕于空氣航空器的運營企業,年飛行超過2500架次給予運營補貼,超出部分按照35元/架次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助最高不超過50萬元,所需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對在民航局取證或備案且通航年飛行小時達到1500小時以上的運輸機場、飛行小時達到1000小時的通用機場及開展應急救援、醫療救助等公共屬性業務的臨時起降場地,每年給予100萬元運行補助,所需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機場管理集團)
二、加大新型航空器運營支持力度。對于利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飛行汽車等新型飛行器開展商業化飛行的企業,每開通一條固定飛行航線且年飛行小時達到100小時,按照1000元/小時給予運營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貼最高不超過300萬元,所需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鼓勵無人駕駛航空器(無人機)開展低空物流和配送業務,企業每開通一條固定無人機物流航線或配送航線且常態化運營一年以上,年飛行達到1000架次的(往返為一架次),一次性給予10萬元航線補貼(市州申報的公益性強、推廣價值高的示范航線,可以在開通時先行安排),超出1000架次的部分按照小型、中大型民用無人機分別按照35元/架次、50元/架次給予運營補貼,單個企業每年補貼最高不超過100萬元,所需資金由省財政預算安排。(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機場管理集團)
三、拓展應用場景。鼓勵各市州發放低空旅游消費券,鼓勵旅行社開展低空旅游業務,與各景區、通用機場合作開發觀光旅游、主題游、體驗游等業態和產品。依托景區建立飛行營地、垂直起降點,開展飛行體驗等低空飛行體驗活動。(責任單位: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文化和旅游廳)支持滑翔傘、航空跳傘、飛艇、熱氣球等航空體育運動發展,每年發放不低于300萬元航空體育消費券,并根據我省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逐年遞增,所需資金從省體育彩票公益金中列支。(責任單位:省體育局)鼓勵開展通用航空器各類駕照獲取,對培訓合格且取得相應證件的,按照私照每本1萬元、運動類駕照每本0.5萬元的標準給予企業補助。(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機場管理集團)支持企事業單位、協會、高校等單位在湘舉辦各類低空賽事活動。經批準承辦的低空賽事活動,由專業審計機構審計后,按審計確認該項目實際發生總費用的30%給予補貼,國際級、國家級賽事補貼最高分別不超過100萬元、50萬元。各市州積極協助舉辦賽事,在場地改善等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予以支持。(責任單位:省體育局、省財政廳,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航空制造企業新取得國家通用航空器整機(不含起飛全重150千克以下無人駕駛航空器)型號合格證、生產許可證,并在省內建設生產線并投產的,按照投產后第一年銷售額的5%給予一次性補助,單個型號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對省內企業研制航空發動機整機級新產品和起落架、機輪剎車、輔助動力、直升機傳動等分系統級新產品,按照實現產業化后第一年銷售額的5%給予一次性補助,單個型號補助金額最高不超過300萬元。所需資金從省工業和信息化部門有關專項中列支。其中,單個型號產品在研制過程中已獲得財政資金支持的,予以相應抵扣。(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
五、加強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