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載無人機的潛力有多大 探討各國艦載無人機
來源:軍工天地
|
作者:解放軍報
|
發布時間: 2021-04-19
|
11391 次瀏覽
|
分享到:
各國加快了艦載無人機的研發步伐。美國海軍2019年定購了38架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機,計劃將其部署在瀕海戰斗艦上.....
無人機起降技術。艦載無人機面對的環境特殊,如空間狹小、天線密集、電磁環境復雜等,這會給艦載無人機安全起降帶來很大困難。加上母艦在海上漂泊或航行帶來的基座移動,更增加了艦載無人機的起降難度。雖然有火箭助推起飛、彈射起飛、傘降回收、撞網回收、天鉤撞繩回收、垂直起降、滑跑起降等多種起降方式,但其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仍不夠理想,亟須不斷改進甚至另辟蹊徑。
精確控制技術。艦船空間狹小并經常處于移動狀態,要求艦載無人機必須有良好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控制技術,這樣才能保證無人機航跡及姿態的精度。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從感知與測量、伺服與執行、算法與優化、自主與智能等多方面進行技術攻關。
先進動力技術。艦載無人機一般使用活塞發動機或渦輪噴氣發動機。對航空重油活塞發動機來說,如何不斷走向輕量化、提高可靠性等,仍是亟須破解的難題。渦輪噴氣發動機需要突破的技術瓶頸更多,如微小型軸流渦輪葉片、大尺寸高效率單級風扇設計制造技術等。這些技術的突破,同樣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財力來完成。
機艦協同技術。艦載無人機的機艦協同,核心是有人操作武器平臺與無人機作戰平臺聯合編組,實施協同攻擊。要實現這一點,必須大力發展相關作戰理論、裝備、技術,比如深度借力人工智能等。在突破關鍵技術同時,還需要加強信任度方面的探索,通過不斷摸索與試驗,來解決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中的信息分析、作戰管理、人機交互、通信組網等問題。
目前,信息化條件下的海戰正被注入更多新元素。艦載無人機發展除了支持傳統作戰模式外,已在以下幾個方面顯現出一定潛力和需求。
一是艦隊伴飛。隨著各種高速、遠程攻擊武器的發展,艦隊海上防空預警系統面臨不少新挑戰。大型航母戰斗群由于配有艦載預警機,往往具有較大預警范圍,但也存在預警機力量不足問題。普通的海上編隊往往靠艦載直升機進行近程預警,面臨的威脅更多。艦載無人機的出現,則可部分解決這一問題。尤其是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的發展,將可能催生出可大大拓展艦隊態勢感知與預警探測能力的新型艦載無人機。
二是自主空戰。當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大投入,研發和裝備新型無人機。在忠誠僚機、集群作戰等新空戰概念引領下,艦載無人機在“察”“打”基本功能上,正在被賦予更“聰明”的大腦,以實現執行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獨立自主化,通過人機系統智能融合,更好地達成作戰目的。
三是空中加油。當前,一些艦載無人機被用作空中加油機,可以增加有人戰機留空時間。另一些艦載無人機則進行了空中受油試驗。空中受油能力的形成,將使艦載無人機作戰半徑明顯增加,使放飛它的母艦安全性得到提升。同時,在加油受油能力形成后,艦載無人機還有望進行伙伴加油作業,提高無人機群作戰半徑,降低有人加油機的風險。
四是跨介質飛行。未來艦載無人機還可能向融合空中飛行、水面機動、水下潛航能力于一體的跨介質飛行器方向發展,為適應未來作戰多樣性和靈活性提供能力支撐。
總之,隨著各國海軍對作戰環境單向透明化需求的不斷提升,艦載無人機系統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未來,艦載無人機系統的潛力究竟有多大,時間將給出答案。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