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偷自产一区二区免费视频,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九九热线视频只有这里最精品,欧美日韩一区成人

 
?微信公眾號
手機版
??新浪微博
會員登錄
關于我們  |   商務合作  |  友情鏈接   |  意見反饋  |  人才招聘
北京云翼同創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高博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并保留所有權利 ? 2018 京ICP備16044150號-1                       

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雙擊此處添加文字
行業資訊
首頁  >  行業資訊  >  詳情 
2018年度軍隊后勤開放研究科研項目中的那些“測繪活”
來源:頭條資訊 | 作者:軍測校友企業聯盟 | 發布時間: 2018-07-12 | 52825 次瀏覽 | 分享到:
2018年度軍隊后勤開放研究科研項目中測繪相關項目如下,報名截止日期7月13日,預報從速

2018年度軍隊后勤開放研究科研項目中測繪相關項目如下,報名截止日期7月13日,預報從速


一).機動布設搜救無線網絡系統研制


研究目的:

研制機動布設型搜救無線網絡系統,重點解決無通信網絡覆蓋區域系統終端的機動布設、節點間自組網絡通信,以及終端多種模式搜尋、定位、通信等問題,為戰場搜救提供無線通信和定位補充手段。
研究內容:

1.機動布設搜救無線網絡系統勤務應用需求研究;

2.機動布設搜救無線通信網絡樣機研制,具備機載、車載、空飄等機動布設能力,提供覆蓋范圍內的無線通信、北斗信號增強等功能,覆蓋范圍不低于70km2,通信定位制式符合戰場搜救通信定位技術體制。
主要性能指標:

1.采用模塊化組合化小型化設計,適用于多種陸、空平臺搭載;

2.具備超短波、短波通信覆蓋和北斗增強能力,兼容典型被救對象包括但不限于飛行員救生電臺、單兵綜合信息終端、單兵電臺等通信定位裝備體制,具備北斗增強功能;

3.覆蓋范圍,地面架設不小于10km×10km,升空條件下不小于50km×50km;3.支持用戶數:北斗RNSS模式無限制,RDSS模式100用戶;4.寬窄帶融合,支持視頻、話音、數據業務;

5.具備復雜電磁環境下的抗干擾能力。
研究要求:

科研樣品2套,2020年底前完成。


二)無人機搜救系統應用研究及關鍵技術驗證


研究目的:

研究將無人機技術用于戰場聯合搜救的運用方案及關鍵技術,構建基于無人機技術的新型搜救裝備系統。
研究內容:

1.論證研究無人機戰場搜救模式及勤務需求,研究提出無人機搜救裝備功能及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構建無人機戰場搜救裝備系統;

2.研究基于無人機的搜尋定位關鍵技術應用,形成基于多種探測手段的無人機搜尋定位技術新型手段;

3.研究基于無人機技術的傷員分布、傷情感知等關鍵技術,形成傷員偵查感知新型手段;

4.開展無人機戰場搜救演示驗證。
主要性能指標:

無人機平臺根據戰場搜救勤務應用需求從目前相關體系中的無人機機型中選擇,符合無人機譜系要求;探測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紅外、光學、雷達等,探測距離不低于同類偵察設備能力要求;無人機留空時間、搜索距離依據選型無人機設計能力不低于同類應用要求。
研究要求:

科研樣品2套,2020年底前完成。


三)地方交通運輸行業預備役空中、海上搜救打撈隊伍戰場聯合搜救能力建設論證研究


研究目的:

通過研究,提出地方交通運輸行業空中、海上搜救預備役打撈隊伍建設試點方案,為開展相關試點建設提供依據。
研究內容:

1.地方交通運輸行業空中、海上搜救打撈隊伍遂行戰場搜救任務模式、機制研究;

2.地方交通運輸行業空中、海上搜救打撈隊伍遂行戰場聯合搜救任務能力需求研究;

3.地方交通運輸行業空中、海上搜救打撈隊伍遂行戰場聯合搜救任務試點建設方案研究。
主要性能指標:

1.形成地方交通運輸行業遂行戰場聯合搜救任務能力指標體系;

2.提出基于國家、地方海上救助機構等應急救援力量遂行戰場聯合搜救任務試點建設方案。
研究要求:

2019年底前完成。


四)運用無人機聯合補給方法與技術研究


研究目的:

為軍隊利用無人機實施物資補給提供技術指導。
研究內容:

1.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探索部隊利用地方物流無人機實施補給的方法。制定部隊使用無人機申請標準、使用流程、經費標準等保障措施;

2.對參與部隊保障的無人機進行技術路線研究和選型論證。比較多旋翼、單旋翼和固定翼無人機固有特點、使用場景,綜合國內外、軍內外成熟無人機應用案例,選定我軍空中投送無人機優先發展的技術路徑。
主要性能指標:

1.無人機在技術體制上,包括:旋轉翼、固定翼,以及固定翼與旋轉翼相結合;

2.在投送方式上,包括:垂直起降投送、水平起飛空投吊艙、水平起降投送;

3.在任務載荷上,覆蓋1t以上、0.1~1t,以及0.1t以下等重量;4.在補給方法上,涵蓋無人機聯合補給的指揮控制、空域協調、電磁頻譜管控、安全措施等。
研究要求:

2019年底前完成


五)灘淺海工程地質綜合調查平臺研究

研究目的:

主要用于20m水深范圍內區域綜合工程地質的快速調查,提高海防工程地質勘察與設計維護周期,有效降低調查成本。
研究內容:

1.平臺船部分的研制包括機械結構設計、動力設計;

2.灘淺海靜力觸探部分的研制包括機械結構設計、液壓系統設計、水下傳感器及耐壓密封艙設計、測控系統設計;

3.海洋地球物理探測部分的研制包括機械結構設計、測控系統設計;

4.原位沉積物取樣部分的研制包括機械結構設計、安裝調配設計。
主要性能指標:

適用于灘淺海地區的工程地質綜合調查平臺,包括搭載各類調查設備的平臺、海洋地球物理探測設備、觸探設備、原位采樣設備、水動力量測設備;工作水深20m以淺,可在潮間帶進行沉積物力學性質測試。平臺移動速度不小于5節,起吊能力不小于2t;原位測量沉積物靜力與動力的貫入阻力、側摩阻力,靜力貫入深度不小于10m,測量誤差不超過5%;側掃聲吶成像,雙頻測量水深,分辨率1cm;高分辨率淺地層探測,深度不小于70m,分辨率不小于30cm;波高、潮汐測量,精度為滿量程0.05%;流速測量,范圍不小于3m/s,誤差不超過1.5%;采集表層無擾動/低擾動沉積物樣品,采樣尺寸不小于0.1m2,設備自主研發率大于90%。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六)機場道面質量智能監控技術應用研究


研究目的:

重點研究物聯網和智能感知技術應用于場道監控的功能需求、系統架構及關鍵技術演示驗證,為建立快速、有效的道面技術狀態監控手段提供技術基礎。
研究內容:

1.道面質量監控技術參數體系研究。基于飛行安全保障和道面養護策略優化需求分析,研究提出對溫度、濕度、應變、位移、不均勻變形、載荷以及摩阻系數、彎沉、平整度等參數的監控及采樣要求。

2.道面質量智能感知體系研究。根據道面質量技術參數采樣要求,研究分析不同數據采集技術手段適用性,提出對不同參數的實時監控和定期檢測方案。

3.新型監控傳感器及布設技術研究。重點研究無線低功耗傳感器和支護技術,研究驗證在場道、聯絡道各個斷面和不同深度布設實時監控傳感器的技術方案。

4.道面質量監控預警技術研究。建立飛行區場道設施安全評價、預測、預警模型,構建飛行區場道設施狀態主動全息感知平臺,對場道技術狀態進行信息柵格管理、實時監控預警。
主要性能指標:

道面質量監控的指標分為實時監測類和定期檢測類:

1.實時監測類要求:監測方式采用動態主動采集、超值采集、觸發采集及閾值警示等實時在線監測方式,各參數的性能指標要求為①溫度:檢測范圍-55~75℃,測量精度±0.5℃,埋深:每層位中間位置加路基表面下方10cm深處;②濕度:測量精度±3%RH,埋深:每層位中間位置加路基表面下方10cm深處;③應變測量:監測范圍50~2500um,測量精度±(5+W×1%)um(W為實測最大彎沉值),重復誤差<5%;④位移及不均勻形變:采用線性分布鏈式傳感器,滿足斷面監測及局部縱向監測需求,單個傳感器長度可達20~100m,總體精度達到1.0mm,分辨率達到0.05mm。

2.定期檢測類性能要求:①平整度:測量精度±0.5mm,分辨率0.1mm;②平均紋理深度:測量精度±0.51mm,最大量程>10mm;③摩擦測試系統:摩擦系數車0.01,擺式儀0.05;④GPR道面層厚度:測量精度±0.5cm;⑤表面破損PCI值:測量精度±1(0-100分)。

3.傳感器要求:①電池壽命≥5年;②無線數據傳輸;③檢修維護周期:內埋傳感器檢修維護周期不低于5年。

4.全息感知平臺的功能要求:①研究項目應建立機場道面健康狀況管理系統,包含智能監控、運營狀態分析、智能化養護管理3個子模塊。②機場道面健康狀況的智能監控模塊,作為系統的基礎模塊,內部包括:道面工作環境、結構承載力和表面功能3個方面。其中,工作環境應能夠采用傳感器實現對道面內部溫度和濕度、對飛機荷載及起降次數的長期實時監測;結構承載力應包括定期的彎沉盆和GPR雷達檢測;表面功能包括定期的抗滑、平整度和表面破損的檢測。結構承載力和表面破損檢測頻率應為1次/年。③機場道面健康狀況的運營狀態分析模塊,作為系統的核心,通過建立合理的數據庫架構,根據規范制定的邏輯計算,以及直觀的展示平臺,對道面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展示,應能夠實現基于精確定位的道面格柵化健康狀況實時展示分析。展示內容:道面結構層厚度與材料、溫度、濕度、荷載、起降次數、彎沉、平整度、摩擦系數、表面破損。④機場道面健康狀況智能化養護管理模塊,是系統的長期功能。通過對記錄的機場道面健康狀況分析,根據健康狀況預測模型、決策體系和成本效益分析,實現機場道面基于全壽命周期的養護規劃分析,應能夠根據機場通行要求和年度預算水平確定最佳機場道面維修方案,包括:道面維修方案及造價清單、道面維修方案決策體系、道面健康狀況(彎沉值、平整度、摩擦系數、表面破損等4個性能評價指標)的預測模型。

5.其他:可24小時全天候工作,系統整體可靠性高,滿足GJB1856的標準化要求。
研究要求:

用物聯網和智能檢測技術,實現對機場道面安全性的快速測量與評估,并研發相應的測試設備和評估軟件,2020年底前完成。


七)小型無人機快速測量伽馬劑量率技術研究


研究目的:

針對放射性污染區域輻射劑量監測任務需求,研究基于無人機為載體的遠程遙控無人監測分析系統,為處置核事故,監測控制污染擴散,保護人身安全提供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研究內容:

綜合運用輻射劑量監測技術(包含核素分析)、地理信息技術、無線視頻傳輸技術、 無線數據自動組網路由技術(保密頻道或4G公共網)、衛星定位、自動語音合成技術、無人機運載投放技術,研發核事故應急監測管理和指揮系統。系統硬件要素包括無線個人劑量儀、可搭載無人機、移動專用應急車、通訊設施、系統運行平臺等,系統軟件要素包括地理信息、現場語音視頻技術、衛星通訊技術等。
主要性能指標:

1.無線劑量儀。測量項:γ/X射線劑量或β輻射;測量范圍:γ/X劑量率:0.1μSv/h-500mSv/h,累積劑量:0.01μSv-10Sv;β測量計數:0-10000/s;相對誤差:<±15%;溫度特性:<±15%(-10℃~+40℃);濕度特性:<±10(40%~90%RH@35℃);無線傳輸與衛星定位:自主頻率或公共網,傳輸距離可達3000m,點與點之間可多級級聯;電源:可充電鋰電池,可帶有輔助充電設備,以確保工作時間長;符合IP56。

2.中心收發機。RF頻率:基站頻率或自主頻段;電源:輸入AC220V/50Hz,機內工作電源DC5V,功耗約7W;接口:USB 或者 RS-232串口。

3.系統軟件環境。操作系統:Windows系統或另選;數據庫環境:SQLServer2003或其它。

4.可移動式無人自動氣象站。能夠實時采集所在地點的風力情況,溫濕度,甚至降水量,氣壓等等。根據需要可攜帶移動,也可定點布設。能夠將這些實時數據傳送到現場指揮系統,供指揮員根據風向、風速等氣象參數變化情況及時展開或者調整應急方案。

5.小型無人機系統。起降懸停平穩、操控飛行靈活,可有選擇地懸掛無線劑量儀或一定體積重量的放射性污染檢測儀等進行飛行測量,或受控投放測量,快速偵測高放區,確定污染區邊界,同時可監測放射性煙羽擴散方向,監測不同高度的輻射污染濃度等信息;可以攜帶無線視頻設備,對整個應急現場進行航拍,提供最真實直接的現場景象,可將天線中繼攜帶升空,以鏈接較遠端的無線個人劑量儀或其它中繼,擴展無線數據傳輸距離。

6.指揮信息系統。由基于GIS地圖引擎的地理信息數據、現場地圖、軟件用戶操作界面、無線電信令編解碼器和后方通信終端組成。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八)搜索救助多功能無人艇系統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目的:

研制適合無人艇搭載的搜救功能模塊,實現對海上落水人員的自主搜尋、救撈等功能,提升高海況條件下的人員搜救效率。
研究內容:

1.搜救型無人艇勤務功能需求及主要技術指標論證研究;

2.無人艇平臺選型研究;

3.適合無人艇搭載的海上搜救功能模塊總體技術方案研究,海上落水人員目標搜尋、識別、救撈等關鍵技術研究;

4.搜救功能模塊樣機試制與試驗驗證。
主要性能指標:

1. 無人艇平臺選型。1) 與海軍艦艇上救生艇共架(即能用現有救生艇的收放系統和其他保障條件),艇體尺寸:長≤5米,寬≤2米;2) 具備自主航行、自動避障能力;3) 負載能力≥200kg;4) 最高航速≥30節;5) 續航力≥120海里;6) 工作海況4級;7) 可搭載救助設施包括救生圈、小型救生筏等;8) 通信距離≥15Km;9)具備人工駕駛、遠程遙控、自主航行三種工作模式。

2. 海上搜救功能模塊。1) 具備雷達、紅外、可見光三種搜索模式;2) 對落水人員目標識別距離≥0.5Km;3) 通信距離≥2Km;4)搜索距離:對遇難船≥13Km,對落水人員≥1Km;5)目標跟蹤距離:對落水人員≥0.5Km;6)具備與母船協同實時救助能力。

3. 無人救助設備模塊。1)救助設備具備快速啟動能力,≤5min;2)無人救助設備最高航速≥6節;3)救助設備持續工作時間≥60min;4)救助設備工作海況4級。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九)近岸及島礁地形水上水下一體化無人測量系統的研究


研究目的:

以智能化無人水面艇為搭載平臺,集成水下多波束聲吶測深、水面激光掃描、IMU/GNNS定位定向等傳感器,研發一種近岸及島礁地形水上水下一體化無人測量系統和數據處理新技術,克服傳統測量的缺點,實現近岸及島礁地形水上水下測量智能化無人操控。
研究內容:

1.海陸一體化測量系統;

2.數據加密記錄系統;

3.無人艇平臺;

4.無人艇智能控制系統。
主要性能指標:

1.一體化測量系統:激光測量誤差≤0.01m,多波束測深儀誤差≤0.02m,多波束測深儀測量內復合均方差≤0.03m。

2.數據加密系統:在數據傳輸上應對核心數據、關鍵數據進行加密;應對用戶行為進行嚴格的權限控制,保證在網絡上傳輸的數據,非法的接收人無法察看數據;系統應根據登陸人員的權限可以顯示不同的接口,不能讓沒有相應權限的用戶操作相關功能。

3.無人艇平臺:最大航速:≥20節,工作海況≤3 級海況,搭載能力≥500kg,續航力≥200海里。4.無人艇智能控制系統:預置或通信修改航行路徑規劃的GNSS自主導航;不小于10km的遠程無線數據雙向通信;導航羅經航向精度好于等于 0.02°;自主航向模式包括:定向定速、定點位控、路徑跟蹤、伴隨航行、編隊航行和自主返航,距離誤差小于30m,方位誤差小于1度,航跡跟蹤自主控制誤差不大于6m(RMS);實現對無人艇500m范圍內水面典型目標(艦艇、民船、島嶼、燈塔等)的快速檢測、跟蹤及自主避碰。
研究要求:

2021年底前完成。


十)大噸位無人化智能運輸投送平臺指揮調度與仿真模擬系統研究


研究目的:

探索無人化平臺實施軍事運輸的可行性、建設方案及信息化支撐平臺。
主要內容:

1.調研國內外、軍內外無人化運輸平臺發展現狀,論證大噸位、抗毀傷、智能化無人運輸平臺開展軍事運輸的可行性,從軍事角度對無人化運輸平臺指揮調度需求進行梳理;

2.研制無人化投送裝備運行需要的基礎支撐軟件、網絡通信軟件,提供基礎運行環境;

3.探索典型無人投送應用,選取并研制具有典型應用示范意義的無人投送應用系統,驗證無人化投送平臺的使用效能,為大規模規范化運用無人化運輸裝備開展軍事運輸奠定基礎。
主要性能指標:

1.無人化運輸平臺指揮調度軟件平臺技術指標:(1)具備任務協同規劃、動態指揮調度、綜合態勢生成、過程監控、方案優化評估、信息分發共享等功能;(2)支持完整的軍事交通運輸資源,至少包括公路、鐵路、空運、水運4種形式;(3)支持足夠數目的軍事交通運輸工具,實體種類不小于20種,同一區域實體數目≥200個;(4)支持軍事交通運輸工具實體的常規行為姿態的模擬,如飛機的起飛、降落;車輛的起動、停止等;(5)支持上級軍事交通戰略布局指令快速響應時間延時≤2s;(6)支持軍事交通運輸調度指揮工作快速響應操作,響應時間≤0.5s;(7)支持軍事交通運輸調度實時任務分配,路徑規劃與在線重規劃時間≤2s;(8)提供基礎運行環境,包括基礎支撐軟件、網絡通信軟件等基礎軟硬件設備。

2.仿真軟件:(1)支持軍事交通運輸調度執行效果預測;(2) 提供開放式的設計、開發、運行仿真模型框架,支持概念開發、實驗、訓練和任務預演,支持HLA和DIS仿真協議;(3)仿真模型要求支持地形、天氣、傳感器、通信等,典型地域地形類型≥10種;創建和控制想定延時≤2s;同一時刻任務規劃數量≥5個;(4)支持GIS全球圖像、高程數據及影像數據,支持數字地圖中通用矢量數據格式、影像數據格式、地形數據格式的處理;(5) 2D視圖支持軍標庫數據,支持坐標系轉換,至少包含高斯投影坐標系、2000地理坐標系、WGS84坐標系的相互轉換;(6)3D視圖支持增強態勢感知;(7)仿真運行速度加速比≥100倍;(8)想定加載時間≤120s;(9)單個交互干預命令響應時間≤1s;(10)仿真場景面積≥1000km×1000km;(11)實體仿真計算幀率≥30Hz;(12)交互命令響應延遲≤1s;(13)具備評估無人化運輸投送平臺保障效能的能力。

研究要求:

2020年底前完成。


十一)機場保障態勢無人智能檢測評估系統


研究目的:

通過無人智能化保障設備的研制應用,實現對機場保障資源和保障態勢的動態監控,為飛行保障提供輔助決策和整合調度,提高飛行保障效率。
研究內容:

1.機場保障態勢檢測評估需求分析,包括外場保障人裝物動態監控、機場勘測、凈空檢測、損毀評估等;

2.檢測評估信息處理研究,包括信息類別、使用單位、傳輸路徑和流程、數據處理分析、輔助決策信息支持等;

3.檢測評估手段研究,包括無人平臺選擇、檢測設備選擇等;

4.檢測評估設備研制試驗。
主要性能指標:

1.機場勘察選址、損毀評估、凈空檢測與管理系統:具有空間數據獲取、建模、縱橫斷面圖生成等功能;凈空檢測平面精度優于10cm,高程精度優于8cm,移動速度≮20km/h;毀傷區域體積測算精度優于0.001m3,能對疑似物體進行精確測量,面積測算精度優于0.01m2,24h內完成1個機場全部的勘察選址數據獲取并完成相關處理,設備可快速換裝無人機機載或其它車載、人員攜行。

2.飛行區實時動態全景監控系統:支持分布式視頻地理空間數據的顯示及管理。

3.外場保障作業狀態實時監控系統:監控對象包括車輛、人員定位及作業狀態,定位時間<3s,查詢時間<5s,定位精度優于1.0m,可與機場現有通信方式融合傳輸。

4.輔助決策支持系統:具備立體全景可視、交互式瀏覽、態勢顯示、模型管理、土方量計算、統計分析等功能,支持100個以上并發用戶;可實現全區域多源數據融合、定點查看、區域數字地形數據快速生成。

5.無衛星導航信號情況下,測量與導航精度優于50cm。
研究要求:

2021年底前完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微博| 汤阴县| 石门县| 乌拉特后旗| 漯河市| 思茅市| 同心县| 澄城县| 高雄市| 天柱县| 宝兴县| 沭阳县| 凤山县| 绥芬河市| 太保市| 龙门县| 凉山| 黎川县| 英吉沙县| 利川市| 习水县| 玉环县| 浦县| 丰原市| 临西县| 涟水县| 新郑市| 开远市| 麻江县| 普定县| 青铜峡市| 崇信县| 榕江县| 洛扎县| 南平市| 栾川县| 北安市| 吴堡县| 县级市| 抚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