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伊朗核設施近日“爆炸”看網絡與智能作戰運用
來源:尖兵之翼
|
作者:鄭杰光
|
發布時間: 2020-09-01
|
10175 次瀏覽
|
分享到:
面對這種新態勢,應加強網絡戰、智能與反智能研究,提高網絡攻防、智能對抗能力,確保核設施的絕對安全...
近日,伊朗連續發生核設施、導彈基地、發電廠爆炸事件。7月2日夜間,納坦茲核設施突發劇烈“爆炸”,新離心機組裝中心大部分地面設施被毀;7月10日凌晨,德黑蘭以西導彈基地再次發生劇烈爆炸,一時間爆炸聲此起彼伏。綜合有關分析,以色列和美國極可能對伊朗核設施使用了“網絡攻擊”。面對這種新態勢,應加強網絡戰、智能與反智能研究,提高網絡攻防、智能對抗能力,確保核設施的絕對安全。
“幕后黑手”:網絡攻擊、遠程操控?
關于“爆炸”原因眾說紛紜、疑點重重。有猜測以色列網絡攻擊,有說遭受炸彈攻擊,有稱受到巡航導彈、F35或無人機轟炸。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今日俄羅斯”、科威特媒體、法國《太陽報》等多家媒體報道,核設施可能遭到以色列或美國“網絡攻擊”“黑客組織通過技術手段干擾”進而發起攻擊,導致處理器升溫起火。名為“國土獵豹”的伊朗反對派組織宣布對爆炸負責,稱“使用網絡手段控制核設施系統后引爆”。德國《明鏡》周刊網稱,伊朗遭到網絡攻擊,“影子戰爭”已經打響。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宣布,爆炸原因已查明,已“揪出核事故幕后黑手”。伊朗官員指稱,是以色列和美國“網絡攻擊導致爆炸”,誓言“以網絡攻擊手段全面報復”。面對指責,美國、以色列未置可否、諱莫如深。以色列外長阿什克納露骨地說:“絕不允許伊朗擁有核能力,為此,我們采取的行動最好不要說出口?!?/span>
初步分析判斷,由于遭到網絡病毒攻擊,伊朗鈾濃縮離心機及自毀裝置可能早已被對手控制,并實施遠程操控、暗中引爆。有兩個疑點:
一是“被植入電腦病毒遠程操控”。早在2010年,納坦茲廠就曾遭美國、以色列“震網”(Stuxnet)病毒攻擊。具體原因是,黑客在入侵工廠使用的西門子公司控制系統后,啟動震網病毒竊取控制權,下達自爆指令,誘使離心機由800~1000轉正常轉速轉向2~1600轉之間交替,處于急停和極速運轉狀態,導致機芯過熱,上千臺離心機突然停轉。而這次是在離心機組裝階段就已出現問題,形成即將組裝的離心機和正在運轉的離心機兩個要素疊加、系統錯亂,導致全面崩潰。
二是“采用非國產設備”。伊朗鈾濃縮設備是從國際市場采購的產品,而非本國生產設備。一旦被做手腳,系統控制權被對手掌控,后果將不堪設想。屆時伊朗安裝的鈾濃縮機將成為隨時聽憑別人指揮的“定時炸彈”,核設施防火墻也形同虛設,上萬臺離心機將毀于一旦。
網絡攻防與智能作戰運用
以核武、能源、通信、預警、鉆井平臺、水電、港口等重大安全、基礎設施為主要攻擊目標。美國將對伊打擊目標劃為五類共52個,一是伊海外武裝組織頭目;二是進攻性武器;三是指揮預警系統;四是情報通信系統;五是核設施。2010年,美、以對伊組織“震網”攻擊,導致3萬臺電腦中毒、1000多臺離心機報廢。2016年,美國前國防部長卡特首次承認,美軍使用網絡手段攻擊敘利亞ISIS組織,這是美國首次公開將網絡攻擊作為一種作戰手段。2019年6月,美軍對伊朗間諜在阿曼灣襲擊兩艘油輪發動網絡攻擊報復行動。今年4~5月,以色列挫敗了伊朗對供水系統的網絡攻擊,并對伊朗霍爾木茲海峽附近的港口發動網絡攻擊;伊朗黑客針對以色列網站組織大規模網絡攻擊,將反以口號嵌入數百個以色列網站。
以網絡戰為先導,先敵壓制。2020年6月,美國國防部宣布,美網絡司令部正在推進“前沿防御”網絡攻擊新作戰理念和模式,旨在其他國家而非美國本土實施網絡攻防行動。此前,美國總統也賦予軍方不受阻撓地部署先進網絡武器的自由。通過組織“預先搜索”網絡攻防操作,以期在威脅到達前預有準備、先發制人。美軍對伊作戰方案分步驟實施:第一,發動全面電子戰和網絡戰,癱瘓伊朗電子設備和通信網絡系統;第二,對導彈、空軍基地實施突襲轟炸;第三,由航母戰斗群在12小時內封鎖伊朗所有主要出???,并全面轉入反潛戰,在近海捕捉伊朗艦船,組成海上反導陣列;第四,對伊機動導彈目標和地下要塞實施攻擊,或空襲水、電設施。
構建天地一體預警監測體系。2020年4月,伊朗宣布成功發射首顆近地軌道軍用偵察衛星,加強對波斯灣地區美軍、以軍基地監視。7月6日,就在攻擊伊核設施幾天后,以色列國防部宣布成功發射“地平線16號”軍事間諜衛星,該衛星將和2002年發射的“地平線5號”一起,加強對伊朗核設施監控。過去30年,以色列共發射十幾顆間諜衛星。
建立聯合全域網絡安全防御系統。美軍率先提出陸??仗祀娋W聯合全域作戰概念。2020年6月,美網絡司令部宣布建立“聯合特遣部隊戰區”反恐網絡戰平臺,啟動最大規模的“璀璨交響樂作戰行動”,并與國民警衛隊聯合創建“賽博9線”共享惡意軟件門戶網,加強網絡戰信息共享。
2020年5月,伊朗網絡戰部門宣布,建立的國家網絡安全隔離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19年阻止了3300萬次網絡攻擊行為。
初步看法
網絡攻擊核設施正在成為現實,一些國家已具備了通過網絡摧毀對手核力量的實戰能力。俄軍已將網絡信息戰列為“第六代戰爭”。伊朗核設施遇襲表明,美國正在積極推進網絡備戰,加快“聯合全域”智能化作戰手段建設,加速將全球拖入一場沒有硝煙、無聲無影的“網絡暗戰”,對軍工核設施及其他國家重大安全、基礎設施的網絡智能攻擊愈演愈烈,人工智能與反智能、網絡攻防對抗正在走向戰爭前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