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特點與趨勢研究
來源:航天系統工程研究院
|
作者:郝雅楠 張京男 劉霄倩 孫 宇
|
發布時間: 2020-12-11
|
14050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年來,巡飛武器系統蓬勃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巡飛武器系統得以快速發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從使用特點來看,巡飛武器系統部署靈活、功能多樣,為作戰樣式創新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在部署方式方面,巡飛武器系統既可以由單兵投放,也可以從火炮、火箭炮等發射裝置或飛機掛載投送,具有多平臺、多領域部署能力。在使用功能方面,巡飛武器系統既可以執行情報偵察、精確打擊、毀傷評估任務,也可以執行目標指示、信息中繼、區域封控任務;既可以提升中小型作戰單位獨立作戰能力,為其提供一定程度的指揮控制和火力打擊能力,也可以有效豐富中大型作戰單位的作戰力量。因此,巡飛武器系統的部署應用改變了“發現—發射—打擊”的線性作戰流程,可以先部署到目標區域附近,“邊發現、邊打擊”,有效提升了作戰效率和打擊效果。
從組網協同來看,巡飛武器系統已具備簡單集群作戰能力,對傳統防空系統構成重大威脅。近年來,國外新推出的巡飛武器系統,實現了巡飛武器系統之間、巡飛武器系統與無人機之間的簡單協同。巡飛武器系統之間協同作戰方面,典型代表是土耳其的“卡谷”旋翼巡飛武器系統。該系統通過采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多類型戰斗部,實現了簡單集群攻擊能力。2019 年 5 月,土耳其 STM 公司將該系統交付土耳其軍隊時,演示了 20多枚巡飛彈集群作戰能力。巡飛武器系統與無人機協同作戰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彈簧刀”、波蘭的“戰友”巡飛武器系統。2018 年 4 月,美國宇航環境公司演示了采用“美洲豹”無人機和“彈簧刀”巡飛武器系統組合實現的自主目標“搜索—打擊”系統。在執行任務時,“美洲豹”無人機利用高分辨率晝夜照相機識別目標,并自動將目標信息傳輸給“彈簧刀”巡飛武器系統;巡飛武器系統在接收到目標信息后立即發射,在后續飛行中持續獲取“美洲豹”無人機傳送的目標位置信息,根據操作人員指令執行打擊任務。此外,波蘭于 2017 年推出了“蜂群”機動型察打一體化系統。該系統集成了現有的“飛眼”微型無人機和“戰友”微型巡飛武器系統。其中,無人機具備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可通過加密數據鏈提供實時圖像,巡飛武器系統用于精確打擊“飛眼”無人機識別的目標。總體來看,這些裝備之間的集群作戰還屬于簡單協同,不具備隨戰場態勢智能調整的能力,但已經展現了巨大的作戰潛力。 從采購部署來看,巡飛武器系統具有大批量采購的勢頭與潛力。巡飛武器系統具有成本低、作戰效費比高等多種優勢,奠定了其大規模采購和部署應用的基礎。2020 年,國外掀起了采購和部署應用巡飛武器系統的熱潮。采購方面,美國國防部采購了 7600 萬美元的“彈簧刀”巡飛武器系統,供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使用;以色列國防部也宣布將采購“螢火蟲”巡飛武器系統,提升單兵態勢感知能力和對掩體后敵人精確打擊的能力。部署應用方面,波蘭的“戰友”巡飛武器系統出現在利比亞戰場,體現了巡飛武器系統不斷拓展的使用場景。
巡飛武器系統發展趨勢 巡飛武器系統與巡航導彈、無人機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替代性,其發展應用與相關戰法、裝備及技術的發展創新密切相關。基于作戰需求與裝備自身特點,巡飛武器系統的發展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一是成本持續降低,部署規模有望繼續擴大。巡飛武器系統要實現大規模應用推廣,前提是其具備足夠的成本優勢。為此,國外在優化設計理念、發揮規模效應、增加可回收功能等方面采取措施,持續降低產品成本。例如,美國通過系統的系列化、部件的模塊化、零件設計的標準化和通用化,著力降低了巡飛武器系統成本。以色列在最新研制的“英雄”-120 巡飛武器系統過程中,通過模塊化設計,實現了 1.5 ~ 4.5kg 不同類型戰斗部的通用裝配,實現了巡飛武器系統的規模效應。此外,以色列還增加了攻擊終止復飛、無目標安全返航等回收機制,提高巡飛武器系統的效費比。未來在各國的創新發展下,巡飛武器系統的成本有望持續降低,為其在陸、海、空等軍種,戰役戰術到班組、單兵等更大范圍部署創造了條件。 二是性能持續提升,作戰運用趨于多樣化。為適應未來復雜多變的作戰環境,各國也從長航時、隱身化等方向著手,推動著巡飛武器系統的持續優化改進。其中,長航時可以使巡飛武器系統在目標區域附近長時間巡弋飛行,增強威脅和壓制能力。目前,“火影”“低成本持續區域控制”巡飛武器系統的巡飛時間均突破了 10 小時,但主流巡飛武器系統的巡飛時間普遍仍為 1 ~ 2 小時。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和廣泛應用,主流巡飛時間有望持續提升。隱身化可以大幅提升巡飛武器系統的生存能力。基于巡飛武器系統對傳統防空系統的威脅,各國必將加強目標探測與防御能力建設,因此,巡飛武器系統要在未來戰場廣泛發揮作用,需要通過降低噪聲、電磁防護、采用隱身材料等方式提升隱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