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特點與趨勢研究
來源:航天系統工程研究院
|
作者:郝雅楠 張京男 劉霄倩 孫 宇
|
發布時間: 2020-12-11
|
14573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年來,巡飛武器系統蓬勃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巡飛武器系統得以快速發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三是集群化趨勢明顯,智能化、自主化集群作戰能力有望加快實現。美軍自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以來,以無人機、巡飛武器系統等無人系統為研究對象,設計了多種無人系統“蜂群”作戰場景,完成了百架規模微型無人機快速發射和編組演示,布局了體系架構、戰術生成、多功能載荷、空中發射、回收等技術研發,實施了“灰狼”“金帳汗國”等集群系統攻擊演示驗證,有望在 2030—2035 年初步形成作戰能力。集群作戰相關戰法和技術的快速發展,有望支撐巡飛武器系統實現智能化、自主化集群作戰能力,強化戰略戰役作戰效果,在戰場上形成明顯的非對稱作戰優勢。 巡飛武器系統作戰影響 巡飛武器系統種類多、功能全、成本低、部署廣,具備戰法創新的先天優勢與巨大的作戰潛力,將為未來戰爭帶來更多發展增量與制勝手段。 一是推動“區域值守”作戰模式創新。巡飛武器系統“偵察—打擊—評估”一體化和“巡弋—攻擊”實時化等特點,逐步推動戰場精確打擊從“已知坐標,精確打擊”向“未知坐標,壓制打擊”轉變,從“先發現、再打擊”向“邊發現、邊打擊”轉變,加速了戰場信息與打擊火力的融合,展現了“區域值守”作戰模式的戰斗力。 二是加快網絡化協同作戰能力提升。巡飛武器系統低成本、集群化發展態勢,使其可以作為偵察節點、通信節點、作戰節點被大量使用,快速構建作戰體系,實現信息共享和行動協同,最大限度發揮聯合作戰效能。 三是成為“智能化戰場”的重要組成。圍繞智能化、自主化集群作戰能力,各國推動了自適應組網、抗干擾通信、目標自動識別、多彈協同作戰等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突破與運用,將全面提升巡飛武器系統的智能化、自主化作戰能力,進一步彰顯巡飛武器系統的作戰潛力。(航天系統工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