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納卡沖突 看無人機/反無人機作戰的未來發展
來源:中國航空研究院
|
作者:陳 黎
|
發布時間: 2021-01-27
|
15987 次瀏覽
|
分享到:
2020年9月27日-11月9日,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兩國就納卡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了自1994年納卡戰爭結束以來規模最大、交火最激烈的武裝沖突.....
無人機/反無人機作戰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將不斷上升
始于2011年的敘利亞內戰,由于交戰各方廣泛使用無人機,已經成為世界首場全面、大規模使用無人機的戰爭。而此次納卡沖突中,無人機/反無人機作戰不但成為交戰雙方的主要作戰樣式,其結果還直接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標志著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上升。在今后的戰爭中,這一趨勢還將會繼續下去,無人機/反無人機作戰將會常態化,成為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作戰樣式而貫穿于全程,對于贏得戰爭主動權和最終勝利至關重要
適應未來戰場環境的反無人機手段還需進一步探索發展
近期多場局部戰爭的實戰表明,由于無人機目標的特殊性,不僅防空導彈、高炮等傳統防空武器在反無人機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部分兼任、甚至專用的反無人機裝備的實戰效果也不甚理想。例如,在敘利亞和利比亞戰場上,2012年才開始服役、原始設計中已考慮到對付無人機目標的俄制“鎧甲”-S1防空系統在實戰中暴露出了諸多問題;在此次沖突中,著名的俄制S-300防空導彈和“驅蟲劑”-1反無人機電子戰系統也接連被無人機摧毀。在今后的戰爭中,當面對技術水平更高、體系支持更強的無人機威脅時,采用什么樣的技戰術手段才能有效應對,已成為一個各國軍方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在現代戰場上的巨大威脅值得高度關注
此次納卡沖突是自殺式攻擊無人機第一次大規模實戰使用,其效果完全符合、甚至超出了先前軍事專家對這類裝備的評估。此戰中阿軍的相關經驗表明,由于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外形尺寸小、重量輕、成本低,非常便于大規模集中使用,再加上這類無人機大都具有在戰場上空長時間巡飛的能力,目前技術條件下很難對其有效防范。不僅如此,自殺式攻擊無人機還普遍采用越野車機動發射起飛,徹底擺脫了對起降場地的依賴,導致對方很難對其起飛地點進行追蹤打擊。考慮到這樣的性能特點,在今后高強度、大規模的戰爭中,如何有效抗擊敵方自殺式攻擊無人機的進攻,值得各國軍方高度重視。
傳統察打一體無人機在高強度戰爭中的作用應客觀評估
盡管以TB-2為代表的察打一體無人機在土軍“春天之盾”行動和此次納卡沖突中均有突出表現,但總的來看,這類無人機普遍存在速度慢、機動性差、缺少自衛電子戰設備等先天不足,導致其在面對實力較強的對手時的生存力相當脆弱。這在此次沖突中已有充分體現:阿軍無人機在對陣亞軍時可謂所向披靡,然而一旦飛臨俄軍基地附近和伊朗領空,則迅即被擊落。顯然,要滿足未來高技術、高強度戰爭的需求,目前世界各國探索中的隱身無人作戰飛機、無人機集群、有人/無人機協同等概念,才是武裝無人機未來發展的主流。
提高地面裝備自身的防無人機彈藥攻擊能力勢在必行
此次沖突中亞軍反無人機作戰失敗還表明,面對敵方以先進技戰術手段發起的較大規模無人機攻擊,不能僅考慮打擊來襲無人機的問題,還有必要加強地面裝備自身的防無人機攻擊能力。這可參考現代坦克裝甲車輛的戰場防護技術從“軟”“硬”兩個途徑來進行,前者是為地面裝備配裝光電對抗設備,以干擾敵方無人機彈藥的導引頭或機載探測/瞄準裝置;后者則是為地面裝備配裝主動防護系統,以硬殺傷的方式對來襲彈藥或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實施攔截。(中國航空研究院)
以上內容為高博特編輯選取的熱點新聞,尊重原創,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