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研制歷程及影響分析
來源:國防科技工業
|
作者:朱超磊
|
發布時間: 2021-06-11
|
16399 次瀏覽
|
分享到:
美海軍雖然已具備艦載無人直升機和小型無人機協同作戰運用能力,但此類無人機在強對抗環境下生存能力有限.....
探索無人艦載機運用模式,加速形成有人-無人協同航母作戰體系
美國海軍建立有人直升機和無人直升機混編中隊,協同執行各類作戰任務,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的發展與運用將其艦載機聯隊有人機/無人機協同范疇擴展至固定翼無人機,將進一步提升航母生存力與作戰能力。美軍正在開展的人員培訓與模擬任務試驗表明,MQ-25A無人機的部署運用可幫助美海軍構建更加完善的艦載固定翼無人機作業流程和規范,培養更多的艦載無人機操作員,加快艦載無人機融入艦載機聯隊,有利于推動有人機/無人機實戰化協同作戰能力生成,將為未來航母艦載無人作戰飛機融入航母作戰體系、快速形成作戰能力奠定重要基礎。
為航母戰斗群提供遠距空中加油能力,擴展艦載戰斗機作戰半徑
美國海軍認為,西太平洋地區現代化的反介入/區域拒止系統的作戰距離已經超過了當前航母作戰編隊火力投送的距離,本世紀20年代,海軍需要盡快提升以航母為核心的遠程作戰能力和應對大國先進防空系統的隱身突防能力。美國戰略與預算研究中心(CSBA)研究表明,航母艦載機的作戰半徑應在1300千米以上,才能實現有效的遠程打擊任務。美海軍的艦載戰斗機主要有F/A-18C/D、F/A-18E/F和F-35C戰斗機,F/A-18E/F正在加速替代F/A-18C/D。F/A-18E/F和F-35C無空中加油的有效作戰半徑分別為860千米和1160千米。美軍透露,MQ-25將能使其艦載機聯隊作戰半徑延伸560~740千米。
MQ-25A兼具隱身等多種能力特征,未來作戰運用模式更加靈活
MQ-25A無人機采用背負式進氣道、扁平的二維尾噴管和V型尾翼設計,具備一定隱身能力。其在作戰運用時可隨同其他隱身戰斗機進入反介入/拒止區域,加油區將更加接近戰場前沿,每架受油機進出戰區的半徑將變短,減少受油機群對空中油量的需求,從而使單架次MQ-25A無人加油機保障更多的受油機。據分析研判,MQ-25A可能安裝標準化的加油和受油裝置,兼容多種大型加油機,有望在單架次任務中同時執行受油和加油任務。未來美軍有可能在戰場外圍按梯度部署無人加油區和有人加油區,實現MQ-25A的接力供油,可在極大擴展戰場加油能力的同時保障大型有人加油機的安全性。
03 幾點看法
美海軍分階段穩步推進大型固定翼無人機形成戰斗能力
美海軍UCLASS項目調整為CBARS項目后,不再專注于開發強作戰能力的多用途艦載無人機,而是著力于解決艦上起降、飛行控制、通信鏈路等基礎問題,發展具備有限任務能力的無人加油機,極大降低了研制成本和風險,逐步提升艦載機技術成熟度。采用先上艦再改進的發展策略,在當前預算緊張、技術受限和外部競爭環境激烈的背景下,加快大型固定翼無人機上艦,既可以滿足拓展艦載機聯隊打擊距離的迫切需求,又可以幫助構建航母艦載機運行體系,培養人才隊伍,積累使用經驗,使無人機快速融入航母作戰體系。在此發展基礎上,預計美軍將在不久的將來開發具有更強作戰能力的多用途艦載無人機,形成顛覆性裝備技術革新。
美海軍或將開啟有人機/無人機協同作戰的全新時代
美海軍雖然已具備艦載無人直升機和小型無人機協同作戰運用能力,但此類無人機在強對抗環境下生存能力有限。MQ-25A無人機的成熟與運用將是一個里程碑式的節點,是對艦載機聯隊裝備組成與任務模式的極大變革。美海軍曾提出由1架F-35與3架MQ-25"僚機"編組協同的構想,3架MQ-25均由F-35長機上的飛行員指揮,梯次部署在F-35前方,每個梯次形成40千米的作戰層,使F-35長機獲得160千米的空中主宰縱深。可見,在利用X-47B技術演示驗證機完成艦機適配性等關鍵技術的演示驗證之后,美海軍以MQ-25A裝備發展運用為牽引,持續探索有人機/無人機協同作戰樣式,形成未來海上空中戰場的非對稱作戰優勢。(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