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這時,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期,預研任務又沒有納入國家正常計劃,很多工作做起來十分困難。物資、器材得不到保障,設備、設施不配套;外協渠道不通暢,協作單位不配合。發動機樣機總裝和試車前的制造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困難。
然而,科技人員并不認輸。沒有殼體,就廢物利用,用報廢的助推器外殼改造成兩個發動機殼體;沒搞過爆炸成型,就到工廠去虛心請教,制造出符合技術標準的發動機封頭;缺少模具和設備,大家就手工剪裁隔熱材料,然后再一塊塊拼起來;沒有廠房,他們就把露天環境當廠房,一樣干得熱火朝天。
1977年9月15日,國務院、中央軍委常規裝備發展領導小組正式批準研制鷹擊八號空艦導彈。從此,“小二黑”終于有了“戶口”,被批準正式列入國家武器裝備名單。它的研制工作也全面展開,進入快車道。
“小二黑”結婚
1980年的春節,家家戶戶的人們都在走親戚、看好友、拜訪長者、探望父母。然而,在鷹擊八號導彈研制的科技人員心中,掛念的頭等大事是如何給這個剛剛落戶的“大家閨秀”趕緊選個好“婆家”。
大年初三,時任三院院長楊超時帶著幾個人,敲開了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劉道生的家門。簡單寒暄之后,楊超時直奔主題,向劉道生匯報了近年來三院的型號研制情況。楊超時說:“我們經過技術論證,建議先研制艦艇型,請首長看看能不能給鷹擊八號盡早安排一個水上裝載的艦艇,以便于下一步全武器系統的研制和試驗。”
聽到楊超時的設想,劉道生當即表示會全力支持三院的安排。在劉道生的協調和安排下,海軍調撥了一艘24導彈快艇作為載體平臺。至此,大家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
也正是這一年的春天,副總參謀長劉華清與國防工辦副主任鄒家華正式批準決定:鷹擊八號正式作為24快艇裝備武器,定型后改裝一個大隊。至此,鷹擊八號終于結束了漂泊不定的日子,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好事多磨,在反反復復的試驗、糾錯、再試驗后,“婚期”終于定在了1985年國慶節之前的一個月。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就像爸爸媽媽一樣緊張、忙碌地準備著。
參試隊伍在1985年8月5日進入靶場,由鷹擊八號總設計師姚紹福、副總設計師王祖全主持靶試工作,主任設計師劉慶楣任技術組長,負責試驗的具體組織實施。
1985年9月1日至28日,24快艇裝載鷹擊八號導彈在海軍發射試驗基地進行設計定型飛行試驗,打遠、中、近射程,包括一次雙發齊射和一發戰斗彈,取得了6發6中的好成績,圓滿完成了設計定型飛行試驗,創造了我國海防導彈試驗史上的新紀錄。
在當天晚上的慶功晚宴上,平時滴酒不沾的姚紹福頻頻舉杯,與基地首長和試驗隊隊員們開懷暢飲。此時此刻,每一個舉起酒杯的人都知道,這酒里有奮斗的快樂,有艱辛的汗水,有苦惱的淚水,有奉獻的甘甜,更有著自力更生、中國創造的喜悅!
結 語
1984年國慶閱兵時,鷹擊八號尚未宣布最后定型。能夠參加閱兵式,可以看出國家領導人對于航天人的信任和肯定。也正是由于這次閱兵,鷹擊八號獲得了“中國飛魚”這個稱號。
外國人幾度懷疑,閱兵中的導彈是中國的飛魚還是引進的飛魚?外媒的猜測、議論不斷,甚至法國軍方還花了一番力氣追查飛魚導彈有無泄密問題。所得結論是,中國的飛魚和法國的飛魚毫無關系,那是中國人自己的原創。
從“馬島戰爭”中阿根廷的結局中可以看出,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地研制導彈武器對于一個國家是多么重要。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自主地研制出了鷹擊八號導彈,展示了中國在高新技術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為祖國能夠昂首挺胸、充滿底氣屹立于世界之林打下基礎。
自此,“小二黑”的故事結束了,“小二黑”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如今“小二黑”家族的規模和實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國海防導彈形成了岸艦、艦艦、空艦、潛艦等反艦導彈系列,具備了抗登陸、封鎖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戰的能力,為國家的海岸線筑起了堅固的鋼鐵屏障。
海防導彈專家梁守槃(中)、路史光(右)和姚紹福(左)在一起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