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在我黨我軍我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震驚世界的驚人之舉——將山溝溝里造出的一支世界一流的新型步槍送給了美國駐延安觀察組最后一任組長克利福德?揚。
這支步槍就是黨中央毛主席送給克利福德?揚的一支“八一式馬步槍”,克利福德?揚對這支“八一式馬步槍”十分喜歡,愛不釋手,現在,這支“八一式馬步槍”被美國波士頓著名華裔輕型槍支收藏家徐林所收藏。據徐林介紹,這支槍至今完好,是他收藏的步槍中最好的一支,80多年了,仍然使用自如。對此,中央電視臺不遠萬里赴徐林家拜訪。
“八一式馬步槍”是在“無名式馬步槍”基礎上改進的,“無名式馬步槍”比德國的突擊步槍早了4年,比美國的小口徑步槍早了27年,是世界上槍支專家公認的輕型化步槍的始祖,因此,至今“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在抗日戰爭年代,用鋼軌和土法上馬,在山溝溝里愣是造出來的那種精神仍然令世人贊嘆不已。現在“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這兩種槍各有一支珍藏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的誕生,彰顯了我黨我軍我國的一種革命精神——延安“硅谷”創新創造精神;展示了我黨我軍我國的一種光榮傳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榮傳統,是我黨我軍我國歷史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新創意、發明創造的結晶和光輝典范。我與“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主要設計制造者劉貴福之子劉建國是好朋友,我們常在一起探討“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的發明創造。
劉貴福奔赴延安參加革命
“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的主要設計制造者是劉貴福。劉貴福,1907年生于山東省寧津縣惺悟寨村,16歲成為北京西北邊防督辦公署修械所學徒,后在信陽、晉城國民軍修械所和太原等兵工廠工作13年,七七事變后,劉貴福為了早日抗日,帶領16名工人經臨汾八路軍辦事處趕赴延安柳樹店兵工廠參加革命,曾任柳樹店兵工廠科長、茶坊兵工廠槍械修造部負責人。1939年4月入黨,1939年7月被派往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工作,曾任軍工部技師、軍工部(黃崖洞)一所副所長、梁溝四所副所長、槍彈廠廠長、太原第二工具廠廠長。新中國后,先后任長治華北兵工局第一兵工廠、牡丹江一二一廠廠長、二機部一局質量處處長和五機部七局主任工程師等職位。擅長輕武器設計和修造,1966年病逝。
他先后主持修復延安百余挺機槍;將馬克沁機槍改裝成高射機槍,加強了延安的防空力量,致使日機不敢頻繁轟炸延安;主持設計研制成功7.9毫米輕型的“無名式馬步槍”,在“無名式馬步槍”的基礎上改為“八一式馬步槍”;主持設計研制成功“八一式駁殼槍”;將“沈陽造韓麟春13年式79步槍”改造為“新式65步槍”;進行“50小炮”曲平兩用的改進工作;主持成功生產出太行軍工“全新槍彈”。研制了刮斜機、拉線機、銑铇兩用機、邊槽機和標尺分度器等10余項專用設備。新中國成立后,主持我國建國初期一批制式兵器定型工作,開發了我國國防空缺的硬質合金、人造寶石等新產品;開發三線建設和地方兵工廠的創建工作,為我國的國防、航天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9年5月,在延安陜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上,因“無名式馬步槍”符合“對國防工業有特殊貢獻”的標準,榮獲甲等產品獎,陜甘寧邊區機器廠獲特等獎單位;劉貴福榮獲“勞動英雄”稱號及毛主席題詞的“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毛澤東”布巾。1940年首創了八路軍制式化生產的“八一式馬步槍”。1943年被評為八路軍總部軍工部勞動英雄,獲“技術能手”稱號。1944年被評為總部軍工部模范技術干部。是八路軍輕型化制式步槍的開創者、槍械專家。
“無名式馬步槍”的發明創造
七七事變爆發后,國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但是,由于國民黨在開始發了兩次軍餉后就不再發共產黨軍隊的軍餉和武器彈藥,致使我軍作戰步履維艱,軍餉只能自籌,武器彈藥只好向日本鬼子奪取,但是,往往為了奪取一支步槍,要付出犧牲3個士兵生命的代價,為此,黨中央毛主席發出指示,必須建立自己的兵工廠,自己動手制造武器。毛澤東等在給周恩來等的電報中強調:請你們立即開始用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槍機器及若干造槍工人,準備在延安設立兵工廠造槍,即造土槍亦好。
劉貴福等就是這個時候來到延安的,當時的延安物資極度匱乏,朱德總司令一個月的津貼只有5元錢,然而,卻發給劉貴福28元。兵工廠的廠長、政委和原來的工人吃的是雜糧,而給劉貴福等新來的技術骨干吃的是白饃,這使得劉貴福等人感慨萬分。劉貴福說,在國民黨統治區,國民黨不把他們當人看,而在延安,共產黨卻把他們視為座上賓、掌上寶。從此,劉貴福等人夜以繼日地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投入“無名式馬步槍”的研制中。
劉貴福沒有套用現成的圖紙,而是在參考了世界各國的各種各樣的步槍、馬槍后,反復對比這些槍的優缺點,反復學習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得出八路軍使用的步槍必須適應八路軍流動性、靈活性、方便性的作戰特點,必須適合八路軍近戰夜戰的作戰形式:將馬槍、步槍的優點結合起來,既縮短步槍不必要的射程,又克服馬槍射程太短的缺點,減輕槍體重量(采用挖空式槍托),再配上折疊式三棱刺刀,才能便于攜帶,才能適合急行軍、游擊戰、肉搏戰。由此,在反復討論、反復試驗、反復探索中,“無名式馬步槍”終于誕生了,該槍口徑7.9毫米,短而輕,長不到一米,比一般步槍短100至200毫米,槍重僅3.36公斤,近似馬槍,后坐力小,但槍身和刺刀總長超過三八大蓋,折疊式三棱刺刀,拼刺刀占盡優勢,因此,在延安工展會獲獎,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稱贊并題詞,毛主席還親自拿槍瞄準。毛澤東看到“無名式馬步槍”打心眼里非常高興,他原來設想的是我們自己能造土槍就很好了。現在,沒想到劉貴福竟然造出了嶄新的世界一流的鋼槍,真是出乎他的意料,所以,毛澤東十分興奮和高興。
“無名式馬步槍”是劉貴福等在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設備不全、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發明、自己動手、自己創造、自己制造”的創新精神,土法上馬,在一雙雙布滿血泡和老繭的手上制造出來的。
沒有造槍的鋼材,劉貴福等就用日本鬼子的鐵路鋼軌,鋼軌上部造槍管,中部造槍支零件,底部造刺刀,精打細算,物盡其用。
在僅有的幾臺槍械制造機器均沒有動力設備無法開動的困難面前,他們想出了用人力搖動轉輪帶動機器運轉的土辦法。沒有槍管深孔鉆床,劉貴福等集思廣益、土法上馬,制造出了中國(也可以說是世界上)首臺自制土洋結合的槍管深孔鉆床:在一個長條板凳的前面架起一個石頭磨盤,安上搖把,負責槍管鉆孔的工人像“磨剪子戧菜刀”的師傅那樣,騎在長條板凳上,把槍管毛坯插在磨盤中心孔里,用肩膀將鉆頭頂在槍管毛坯的中心上,鉆頭是在一根細長的鐵桿的前端焊上刀頭,另一個人搖動磨盤飛快旋轉,帶動槍管毛坯轉動,鉆頭漸漸前進,進入槍管的深部,直至貫通。沒有專用的槍械金屬零件表面防銹處理設備,他們采用在火爐里鋪上一層煙煤,控制好適當的溫度,把金屬零件放在煙煤上,使金屬零件經過加熱、煙熏、氧化,再反復用皮油在表面上擦拭,使金屬零件表面上形成一層黝黑锃亮的薄膜,達到了槍械金屬零件的防銹要求,而且防銹能力相當好。
膛線(來復線)是槍管制造的一個關鍵環節。可是沒有膛線機,怎樣才能準確無誤地加工出符合設計標準的膛線呢?
劉貴福等一邊采用冷壓法,一邊反復研究、試驗,尤其是在對“無名式馬步槍”的改進期間,研發小組經過反復研究、試驗,想出個“土辦法”,就是利用紡機的原理,讓木工自制了一臺紡車式土鏇床,利用刀具拉伸配合槍管旋轉的切削操作,成功地按照設計纏角完成了規定導程360度的旋轉膛線。
劉貴福根據這個操作,后來設計制造出專用的拉線機和鉆床,用機械一次旋膛,即能拉出四條標準膛線,完成一根槍管的膛線制造,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為后來“八一式馬步槍”的制式化從手工制造到機械化生產奠定了技術基礎。這個土造的膛線機比國民黨從德國進口的都好用。
所以,“無名式馬步槍”的制造和誕生,是在極其艱難困苦中產生的,是在缺機少器、標新立異、創新創意中誕生的。“無名式馬步槍”的制造和誕生,既深深體現了八路軍的自力更生,也深深體現了共產黨的艱苦奮斗,更深深體現了軍工們的科技創新。“無名式馬步槍”的制造和誕生,始終貫穿著艱苦、吃苦、刻苦,科學、科研、科技,創意、創新、創造這一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與時俱進的發明創造主線。
“八一式馬步槍”的來龍去脈
1939年7月,原本定在延安大批量生產“無名式馬步槍”,但由于延安缺少制造武器的裝備和材料,在生產了156支“無名式馬步槍”后,黨中央毛主席決定在緊靠正太、平漢、同蒲、白晉鐵路,煤鐵資源豐富的晉冀豫根據地發展八路軍兵工廠,批量生產“無名式馬步槍”及其他武器裝備。于是,劉貴福身背一支“無名式馬步槍”,與其他技術骨干來到了太行山八路軍軍工部和黃涯洞。
黃涯洞,是個鑲嵌在海拔1600多米高的黃崖峰西面崖壁上的天然大石洞,洞高25米、寬20米、深40米。它位于黎城縣西北部,地處黎城、遼縣、武鄉之間,陡崖千仞,壁峰矗立,樹林密布,四面環山,東與赤峪溝連接,北與左會山相倚,東南與水窯山、桃花寨山相環。洞的正面有一條通道,是山澗匯流的出口,蜿蜒曲折,兩側高峰聳峙,從澗底仰視,只見一線青天,俗稱甕圪廊。甕圪廊的盡頭,是壁立的斷崖,一簾飛瀑,淙淙直下。瀑下有個深潭,叫“無底甕”。靠東的潭壁上有一條石階道,叫百梯棧,共120余級,是從谷底登上斷崖進入黃崖洞區的唯一通道。石階分上下兩段,以吊橋相連,收回吊橋,路斷崖阻,便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黃涯洞是左權親自挑選的易守難攻、便于進行軍工生產的、具有相對安全的生產環境的地方。
當時,八路軍軍工部的部長叫劉鵬,他也是八路軍軍工部的首任部長,劉鵬是參加過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老紅軍,是一位軍事干部,在一次保衛朱德的戰斗中,敵人的炮彈將他的肚子炸開,腸子攤了一地,他咬咬牙將腸子塞回肚子,又繼續戰斗,可見劉鵬作戰的英勇。1939年3月,八路軍總部委派劉鵬成立第六科,不久改為軍工部,劉鵬任部長。
劉鵬當部長不到一年,在太行山就建立了七八個各有數百人的兵工廠,形成了規模化的生產武器裝備的基地。于是,在黃涯洞這個能制造出大批量先進武器裝備相對安全的地方,劉貴福靜心改進“無名式馬步槍”,增加了可調槍準星和防塵罩。1940年3月,軍工部召集各廠討論、開會決定統一步槍生產(見八路軍總部軍工部五年來生產行政工作報告)。1940年5月,第二任軍工部長劉鼎延續了這項工作。劉鼎青年時期赴德國勤工儉學,就讀于格延根大學、柏林大學學習工業科學技術。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為旅歐支部成員。1926年轉入蘇聯東方大學繼續深造,1929年學成回國,先后擔任中共中央軍委機關干部,閩浙贛蘇區組織部長,閩浙贛洋源兵工廠政委等職。1936年被任命為中國共產黨駐東北軍代表。在西安事變中他功不可沒,1937年回到延安,擔任抗日軍政大學特科大隊隊長,負責培訓八路軍的通信技術人才。劉鼎擔任軍工部長后,在他的積極延續這項工作中,統一步槍生產如火如荼開展。
1940年8月,此槍更名為“八一式馬步槍”,受到彭德懷、徐向前兩位首長及三個部長的贊美。一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種槍的某些性能仍然領先世界新潮流,比如,折疊式三棱刺刀在槍下方,用按鍵扣合,拼刺時可隨手甩出,有利于拼刺刀等。
“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在慶祝我軍建軍90周年時,被列為《波瀾壯闊90年?難忘的90個第一》其中的一個第一,2018年被命名為中國第一槍。
1944年8月,美國駐延安觀察組最后一任組長克利福德?揚率美國駐延安觀察組到延安,黨中央毛主席將一支“八一式馬步槍”送給克利福德?揚,他十分喜歡,在得到這支槍后,非常驚訝這支在山溝溝里造出的世界一流的新型步槍。黨中央毛主席之所以將一支“八一式馬步槍”作為接待美國觀察組的珍貴禮物送給克利福德?揚,充分說明“八一式馬步槍”在黨中央毛主席心中的分量,并由此引出了本文開始的那段佳話。
毛澤東的題詞被制成獎狀
綜上所述,“無名式馬步槍”和“八一式馬步槍”都是以劉貴福為主設計和制造的,大小、長短、重量基本相同,都是三棱刺刀,都是輕型化馬步槍,深受前方將士的歡迎,被戰士們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小馬槍”。解放戰爭中,太原解放后,彭德懷拿起太原造步槍,連連搖頭,連聲說:不如我們的“八一式”,不如我們的“八一式”。
毛澤東題詞的“劉貴福同志你是生產戰線上的英雄——毛澤東”布巾,在1942年一次反掃蕩的戰斗中,被劉貴福的愛人丟失了,多年來,劉貴福的家人原本以為再也見不到毛澤東題詞的墨寶了,然而,十分幸運的是,最近幾年,陸續發現了毛澤東題詞中的一部分“生產戰線上的英雄”被制成布巾獎狀,而且,被發現的布巾獎狀榮獲者涉及當時的許多行業,有化工的、有石油的、有管理的等,雖然,被制成的布巾獎狀僅僅只有毛澤東題詞的一部分,但劉貴福的家人已經感到特別的欣慰,毛澤東題詞中對劉貴福造槍的肯定——“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將伴隨著布巾獎狀而永遠存在、永遠不朽。
2019年5月,我和劉貴福的兒子劉建國、兒媳郭惠玲以及其他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工作過的老兵工的子弟,一同到延安回訪,無意中竟然看見了沒有寫獲獎名字的空白的“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布巾獎狀,看來,當時所發的“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布巾獎狀,有寫名的、有空白的,數量都不少,說明當時的延安,從事各行各業工作的人們都在爭當生產英雄,可見,當時的延安是一個熱氣騰騰的生產城市。
“生產戰線上的英雄”空白的布巾獎狀的發現,使我更加清楚了,“生產戰線上的英雄”的布巾獎狀,不是只發給參加“無名馬步槍”的研制者,而是面向當時延安的各行各業中的先進模范發放。(北京國家和軍事戰略研究學者)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