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在祖國西南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名叫“九〇九”的地方。
這里是中國核動力的發源地,現在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在這里,實現了中國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滿功率運行。
在這里,發出了中國大陸第一度核電。
在這里,走出了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翻開了我國國防事業的嶄新篇章。
在這里,還誕生了“自強自立、求真務實、創新協同、拼搏奉獻”的“〇九”精神,成為鼓舞和激勵核動力人不斷攻堅克難、從失敗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
“九〇九”不僅是一個代號,也是一段紅色歷史的見證,更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的象征和傳承。
序幕—“因為祖國需要”
1958年6月27日,聶榮臻元帥向中央呈送了一份絕密報告——《關于開展研制導彈原子潛艇的報告》,在兩天內得到毛澤東主席的圈閱批準,一支年輕的潛艇核動力設計團隊隨即組建起來,拉開了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序幕。
核潛艇被認為是保護國家核心利益的“殺手锏”,蘇聯對核潛艇的技術守口如瓶。赫魯曉夫曾說:“核潛艇的技術太復雜,你們搞不了,花錢也太多,你們不要搞。”當時中國人要搞核潛艇,被國際上認為是異想天開。
毛主席發出偉大號召——“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成為核動力事業的初心和使命。
周恩來總理講:“不僅原子彈要搞,核潛艇也要搞”“蘇聯不援助,我們就自己干。”
在蘇聯政府撤走全部原子能專家之后,因為當時的國家形勢,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困難,核潛艇研制工作暫時下馬,但動力堆的研究設計工作一直沒有停頓,仍在繼續進行理論攻關和科學試驗。
沒有資料、沒有圖紙、沒有設備、沒有經驗,連核潛艇的實物都沒看到過,就這樣,新中國的核潛艇研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1965年,中央決定選擇地處西南的一片山區作為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廠址,從全國調集數千名工程技術人員,要在那個毫無工業基礎的地方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核動力研發綜合基地,代號“九〇九”。
以中國核潛艇首任總師彭士祿、核動力專家趙仁愷為代表的八千軍民先后從全國集中到了西南深山,開始了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緊張研制攻關。
他們當時來的時候只有一句話——“因為祖國需要”。
奮戰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時針回撥到1965年。當時的九〇九基地還是一片原始森林,人煙稀少、蛇蟲混雜。
剛來的人住老鄉家,喝的是稻田和池塘水,自己蓋草棚和干打壘房子。當時科研人員和家屬登上悶罐車,許多人不知道去哪里,悶罐車走走停停,一個星期才到目的地。這里,生活區離工作區數十里地,沒有燃料、沒有蔬菜,子女只能被鎖在家中與小人書做伴……
有一次,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干事來四川基地考察。他進了山溝里,想給遠在日內瓦的夫人打電話報個“平安”,卻被告知沒有能通到國外的長途電話——這里打電話得經過地方郵局轉接,通話質量差,與北京通話都得扯著嗓子喊。
生活的困難尚在其次,科研的困難才更讓人揪心。
“困難時期,我們都是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挖野菜、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么多的數據,就是這樣沒日沒夜算出來的。”彭士祿曾回憶說。
那時候極度缺乏計算工具,加減法用算盤打,乘除法靠人拉計算尺,后來才有了手搖計算機。“沒有人知道該怎么干,彭士祿帶著人沒日沒夜地干,經常看到他晚上穿著大褲衩又到辦公室搞計算。”參與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制的老專家張敬才說,當時,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
核潛艇研制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工程,哪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影響全局。受當時政治環境的影響,許多技術人員被批斗。彭士祿頂著巨大壓力,立即將這些情況向周總理反應。中央大力支持,為核潛艇研制大亮綠燈,無論涉及哪里,一律以此為重,恢復相關科研生產秩序。
1969年,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主廠房的土建施工完成,設備安裝開始。在關鍵的幾個月中,工地上徹夜燈火通明,攪拌機聲、汽車馬達聲以及炊事班送加班夜飯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交相呼應。在當時的條件下,設備安裝十分困難。重達60噸的反應堆壓力容器要由十多輛大馬力汽車車群牽引,如履薄冰地翻越了十幾公里山路后才運抵現場;沒有大型裝卸設備,指揮部只能以“發動群眾”的方式,采用推、拉、頂、吊等方法將其“盤”進廠房。
1970年8月30日,反應堆滿功率運行,試驗一次成功,山谷間響起一片歡呼!現場總負責人彭士祿立即打電話向周總理報告。
1970年12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順利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斗序列。
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制工作既缺乏資料又無外援,只能依靠廣大科技人員、干部、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破除迷信、敢想敢干、排除各種干擾、嚴格遵循“一切經過試驗”的指導原則,一步一個腳印地“摸著石頭過河”,邊研究、邊設計、邊實驗,是在充分實驗驗證的基礎上建造成功的。
上馬兩年后開工,開工三年后下水,下水四年后正式入列,中國人創造了世界核潛艇史上罕見的速度和奇跡。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第一代核動力人用青春和汗水書寫著我國核動力發展的歷史。鄒心銀、李宜傳……一個個倒在核動力事業戰線上的“烈士”,為這份事業增添了一份生命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