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據了解,在神舟飛船飛行任務最后環節,需要準確探測出返回艙距離地面的高度,以啟動反推發動機,確保飛船落地時的沖擊力控制在安全限度內,這正是γ(伽馬)高度控制裝置的作用。從“神舟八號”以后,中國已經實現了該項技術的全面自主可控。
電子科技集團“慧眼”照亮“神舟十三號”回家路
茫茫草原,助力快速精準發現目標,中國電科配備了多型測控以及陸上、海上和空中系列搜救裝備,為飛船平安回家打造明亮“眼睛”,確保返回搜救任務的圓滿完成。
穿越黑障的勇氣——多型測控雷達。中國電科自主研制的多部雷達,擔負起返回區首點截獲、黑障區連續跟蹤等任務,為返回艙的安全著陸和快速搜救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回家信號的牽引——統一測控系統。在返回過程,需要依靠測控系統完成遙測、外測來接收和發送指令,觀測分析飛行器位置、速度、飛行姿態。在主著陸場,中國電科布設了機載站、車載站、便攜站、固定站等站型及多型號測控系統,保障調度指令、數據傳輸和圖像傳輸的實時性、穩定性和清晰度。其中,最新研制的首套某車載機動測控設備,承擔了神舟十三號飛船上升段、返回段和飛船進入軌道運行段特殊情況下的特殊測控任務,同時具有完成地面人員與航天員之間的話音、圖像等信息傳輸功能,保障地面人員與航天員、航天器間的通信鏈路。
現場畫面的實傳——直升機衛星通信終端。飛船返回著陸場,搜救通信是重中之重。為實時掌握返回艙在返回過程中的視頻信息,中國電科配備了“直升機衛星通信終端”,以飛行狀態中的直升機為平臺進行工作,該平臺集合了先進的終端天線技術,解決了直升機動中跟蹤、旋翼旋轉對信號遮擋等技術難題,保證了著陸現場音頻、視頻信號流暢和遠距離傳輸,保證了著陸場與北京指控中心兩地之間高清圖像和多路語音的不間斷傳輸,全程直播航天員回家之路。
在神舟十三號飛船上,還配套了中國電科研發的剛性太陽電池陣產品,為滿足任務提出的輸出功率要求,該產品采用了轉換效率高,抗輻照性能好的三結砷化鎵太陽電池,發電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船舶七一七所助力神舟十三號搜救回收任務
中國船舶集團七一七所研制的我國首款高速機動地面無人支援保障車中的光電設備成功實現了神舟十三號返回艙遠距離的準確捕獲穩定跟蹤、采集記錄主傘打開、拋防熱大頂反推發動機點火等關鍵節點的視頻影像,為神舟十三號著陸機動搜索、錄取工作及后續載人航天著陸返回技術研發提供有力支撐,充分展現了船舶人在航天領域的擔當與作為。
兵工科技護航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平安歸來
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首創的高可靠性零溫度系數、負壓強指數推進劑確保航天員安全著陸。反推發動機裝藥技術難度大,安全性要求高,可靠性和四個發動機工作一致性是產品的最大特點。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科技人員精心設計方案,對每一個參數、每一項指標都反復進行驗證確認,破解了多項關鍵技術,為此次航天任務圓滿完成再次貢獻了兵工力量。
特能集團華豐公司研制的多型宇航火工品圓滿完成使命,在三位航天員安全返航任務中發揮了重要的功能保障作用。在返航期間,華豐公司研制的相關產品作用于關鍵部位,先后完成返程解鎖、分離、拋底等關鍵動作,為3名航天英雄平安著陸保駕護航。
材料院山東非金屬材料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水紅外分析儀,為調姿推進劑提供計量技術支持,有力保障了返回艙行進軌道的精準控制。該儀器主要用于液體推進劑的精確測量,多年來持續為神舟、北斗、嫦娥等大型試驗任務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
光電集團西安應用光學研究所積極響應東風著陸場搜救大隊邀請,在承研交付的空間站工程著陸場系統地面夜間搜索設備的基礎上,通過開展大量的改進測試工作,緊急提供了兩套地面固定式光電跟蹤監測設備,構成機動車-固定站協同的返回艙地面搜索監視系統,圓滿完成了此次神舟十三號返回艙的搜索跟蹤監視等搜救任務。
北奔重汽研制的北奔重卡,參與了返回艙搜救任務,迎接三名航天員凱旋。此次返回著陸地點位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部的東風著陸場,主要為戈壁、沙漠、山地等復雜地形且晝夜溫差巨大,對車輛的機動性、越野性、高低溫環境作業的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兩臺北奔重卡均采用高機動越野底盤,在任何氣候環境和復雜地形可搭載重要裝備安全快速通過,滿足任務車輛快速機動接應、強大的過壕過障越野能力、高低溫環境作業安全穩定等使用要求。
江南工業集團生產制造的座椅緩沖器,再次保障航天員的著陸安全。航天座椅緩沖器,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中的重要設施,在返回艙即將著陸時,座椅緩沖器將減緩巨大的瞬間沖力,從而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江南工業集團接到生產任務后,高度重視,技術人員通過多種方法論證試驗,群策群力,及時解決多項難題,圓滿完成產品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