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無人機作為新興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除了在這方面起步較早的美國、以色列外,其他國家也先后加入研制無人機的行列。
伊朗研制的無人機近年來在各種場合頻頻“露臉”,且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今年7月,伊朗海軍成立首個無人機師,裝備有“鵜鶘”垂直起降無人機、“阿拉什”自殺式無人機、“燕子-4”中型察打一體無人機等。
在規模化應用的基礎上,伊朗無人機發展還呈現出體系化、高端化的發展趨勢。伊朗陸軍去年簽訂了采購1000架“見證者-129”察打一體無人機的合同。該型無人機與美國MQ-1“捕食者”無人機相似,已經過實戰“淬火”。
此外,伊朗計劃未來3年內采購至少50架“雷電”隱身無人攻擊機,與“見證者-129”察打一體無人機一起,構成未來10年內伊朗高端無人機編隊的骨干。
一些國家紛紛表現出對伊朗無人機的興趣,埃塞俄比亞已下單購買其“幻影-6”無人機。
從無到有、從低到高,著手打造性能可靠、功能互補、性價比較高的“無人機軍團”,不少外媒以“異軍突起”來形容伊朗無人機的發展,并對該國生產的無人機冠以“空中波斯彎刀”的名號。
并非“一夜之間”完成跨越
伊朗無人機的“異軍突起”,給人一種仿佛“一夜之間”完成跨越的印象,而事實并非如此。
早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就從美國進口了MQM-107無人機和AQM-37靶機。當時,伊朗對無人機的理解僅停留在靶機階段。
隨后爆發的伊斯蘭革命和兩伊戰爭改變了伊朗對無人機的認識。
兩伊戰爭中,面對西方國家的孤立封鎖以及伊拉克防空系統帶來的巨大威脅,伊朗想出了用航模改裝成遙控無人機實施空中偵察的方法。
1984年7月,伊朗使用遙控航模搭載135毫米長焦鏡頭相機,從50米高度掠過伊拉克陣地,帶回了高清晰度的戰場偵察照片。當從照片上看到對方的防御工事后,伊朗指揮官隨即改變了原來的作戰計劃。這次偵察,也開始讓伊朗軍方萌生了研制和生產無人機的決心。
“遷徙者-2”無人機
1985年,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成立了圣城航空工業公司,Ababil(燕子)和Mohajer(遷徙者)兩款戰術偵察無人機幾乎同時“上馬”,后來發展成兩個成熟的無人機系列。
“燕子”系列是單引擎多用途戰術無人機。該系列有多種升級版,整體結構大致相同,包括圓柱形機身、后掠式垂尾和1臺后置發動機,發動機上裝有雙葉螺旋槳,機體前方安裝1對鴨翼,具備較好的飛行穩定性和機動性。
“燕子-2”無人機
“燕子”系列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但價格適中,操作簡便。“燕子-1”主要用于消耗作戰,1991年重新設計的“燕子-2”是“燕子”系列的主力機型,實現了重復使用,功能也拓展到充當靶機、偵察監視和自殺式攻擊等,還曾經出口中東多國。
“遷徙者”系列的第一個型號“遷徙者-1”是一款重89千克的偵察無人機。為滿足作戰需求,伊朗軍工人員在其翼下安裝了RPG火箭發射裝置。
1990年上映的伊朗電影《遷徙者》講述了伊朗無人機操縱員抵邊偵察的故事。電影中,“遷徙者-1”掛裝了6枚RPG-7火箭彈,具備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該系列隨后衍生出“遷徙者-2”“遷徙者-3”等多種型號,性能更加穩定,功能也一再拓展。
這兩款無人機對兩伊戰爭總體進程影響不大,但積累的寶貴經驗為伊朗無人機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兩條腿走路”特色鮮明
兩伊戰爭結束后,伊朗遭到美國聯合他國的制裁,不僅研發能力受限,也難以從國際市場采購武器裝備。這種情況下,研制門檻相對較低的無人機受到伊朗的高度重視。
該國一方面由國防工業組織和航空工業組織統籌規劃,持續扶持圣城航空工業公司、伊朗飛機制造工業公司、沙赫德航空工業公司等企業,形成集團優勢,保證配套設計、生產無人機的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從俄、日、韓等國引進軍民兩用技術,加大光學、電子、激光、復合材料等研發的投入,強化對外來技術的吸收與消化。
“赫爾墨斯”450型無人機
同時,他們多方獲取外國無人機實體的相關資料,從2004年起,先后接觸到了美國MQ-1“捕食者”、以色列“哈比”、英國“赫爾墨斯”450型等多款無人機。
RQ-170“哨兵”無人機
2011年和2018年,伊朗先后捕獲美軍RQ-170“哨兵”無人機和MQ-9無人機,被外界推測為“伊朗從中受益匪淺”。
關于無人機研制方面進步的原因,伊朗的宣傳口徑始終是“自主研發”。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其無人機在外觀、構型上與所捕獲無人機有一定相似性。比如,“見證者-171”“見證者-181”“見證者-191”這3款無人機都采用了飛翼布局,尤其是“見證者-171”,幾乎是“完全照搬”了RQ-170“哨兵”無人機。
在無人機研發方面,伊朗也有其鮮明特征。一方面是大量嫁接民用技術,以減低研發難度和生產成本。絕大多數伊朗軍用無人機機身材料都是普通的航空鋁合金,少數非金屬材料也是玻璃鋼甚至成本更低的高強度塑料。無人機的部分舵機、電池及處理機等往往是常見的民用大比例航模級別產品。
從伊朗發布的無人機視頻資料中可以看出,光電傳感器的光軸穩定性和畫面清晰度與國際主流型號產品相比還有差距,可用視場較少且經常出現圖像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