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俄烏沖突以來,美西方出臺了密集的對俄經濟制裁措施,其出臺速度之快,覆蓋面之廣,實施力度之強,在冷戰之后均絕無僅有。制裁手段以金融打擊為主,輔以高科技貿易管制和終止重大項目等內容。特別是,正將制裁俄國防軍工企業名單不斷拉長,這勢必對俄羅斯武器裝備研制、工業產品生產乃至國家經濟發展產生長期的、甚至不可逆的影響。俄羅斯原子能國家集團(下稱俄原子能集團)作為軍民融合型企業,始終是美西方制裁關注的焦點之一。但由于對俄羅斯核燃料的高度依賴和短期難以替代,尚未將俄核工業企業列入制裁名單,但制裁產生的“長臂”效應已經對俄核工業產生了影響,積極應對、消除影響、加快健康有序發展是俄羅斯核工業未來要面臨的主要問題。
美西方對俄核工業采取的措施
美西方持續揮動制裁大棒,對俄實施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相關國家和科研機構已經明確表態,放棄或斷絕與俄核工業的合作關系。
在核燃料供給方面
烏克蘭核電站運營商 Energoatom 公司(烏克蘭國家核電公司)表示,3月起完全拒絕購買俄羅斯核燃料,將采用美國西屋的核燃料來替代。斯洛伐克正尋求減少對俄核燃料的依賴,其經濟部長蘇利克稱正在與美國西屋公司進行談判,尋找一種保證核燃料穩定可靠供應的解決方案。美國泰拉能源表示,將不會在Natrium反應堆中使用俄核燃料,已停止與俄羅斯的談判,并將盡一切努力增加國內供應。瑞士方面將暫時繼續在其核電站使用俄核燃料,瑞士能源公司Axpo計劃與俄原子能集團就所有現有合同進行合作,但不會再簽署新合同。
在核電出口建設方面
芬蘭終止與俄羅斯漢希基維第一核電站(Hanhikivi-1)合作,其經濟發展部長林蒂萊表示,目前無法頒發 VVER-1200型機組建設許可證。印度庫丹庫拉姆核電站建設可能會出現延誤,國務部長辛格在對議會上院議員所提問題的書面答復中稱:“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的設備和零部件供應可能因物流及海運問題而延誤。”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表示,他拒絕了反對派提出的關于取消采用俄式VVER-1200型反應堆的保克什第二核電站項目合同的要求,匈牙利政府認為核能領域對俄引入某種禁令和制裁是“紅線”。
在核科技合作方面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理事會決定,該中心的科學家將不參加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研究機構的活動,也不參與俄羅斯聯合核子研究所的新項目,聯合核子研究所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具有相互觀察員地位,同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已經或正準備退出聯合核子研究所。歐盟委員會在科學領域加強對俄制裁,將不在其科學計劃框架內與俄方單位簽訂新的合同或協議。俄羅斯國有單位科學家將被排除在歐盟科學計劃Horizon2020、Horizon Europe、Eurato和Erasmus+之外。此外,5月俄羅斯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核能署的成員資格被暫停。
俄方的主要表態和已采取的措施
積極應對美西方國家采取的排斥性措施,推進俄核工業穩定健康發展是俄原子能集團必須面對和破解的問題。
統一思想穩定核工業隊伍
俄原子能集團總經理利哈喬夫多次對全行業職工發表講話,強調:一是核工業者最重要的是與國家同甘苦共命運,必須在復雜形勢下確保所有企業都按照原有節奏不間斷地工作,完成和履行所有既定任務以及對客戶所承擔的義務;二是既定所有戰略目標保持不變,即使實施途徑要做調整,但所有領域必須繼續朝既定目標前進;三是國家當前面臨的新任務是保證技術自主權,核工業必須擴大現有生產,開辦新企業,創造高技能工作崗位。特別是,在普京總統簽署部分動員令后,利哈喬夫強調核工業先輩殫精竭慮、團結同心,短時間內建立起了核均勢,雖然國防企業和正在執行國防訂單任務的人員可以獲得豁免,但核工業內仍有部分職工將被征召,在其征召后要保留其工作崗位,最大限度地給予幫助,包括家庭幫扶等。此外,利哈喬夫勉勵職工克服困難,不受焦慮和恐慌情緒的影響,不要為未來生活和工作擔憂,并簽署命令提前發放年終獎。
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應對挑戰
一是制定中長期克服進口依賴計劃,目的是建立清晰的采購清單,弄清國內供應商能力,保障核工業技術自主權,主要措施是加大向核行業內企業采購,和國內供應商簽訂長期合同及創辦合資企業,在未來十年內將450家外國供應商替換成俄羅斯供應商。
二是重建北極地區供應鏈,普京指示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物流,并指出“由于一些不友好國家的行為,許多運輸和物流鏈發生斷裂,某些外國公司沒有完全履行或根本沒有履行合同義務。”普京要求北極相關責任部門迅速重新調整工作,以便為北極地區的居民、輪值人員以及企業和公共設施提供燃料和設備等。
三是深入研究和建立替代方式,首次通過空運方式繞過烏克蘭向匈牙利運送了保克什核電站燃料,以保障核燃料供給。俄原子能集團 TVEL 燃料公司選擇新的采購方,替代從烏克蘭采購的天然鈾。
四是開展項目索賠工作,俄原子能集團就芬蘭終止漢希基維第一核電站建設合同向芬蘭芬諾電力公司提起6起訴訟,總金額30億美金,認為終止項目是非市場行為帶有政治色彩。
未來俄核工業重點方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