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8.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注重“頂天立地”和“鋪天蓋地”兩手抓,培育一批低空經濟科技領軍企業,進一步提升企業創新決策話語權。引導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低空制造、低空運營、低空基礎設施等領域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責任單位: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配合)
9.健全產業服務標準體系。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編制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基礎設施等領域技術標準、管理標準、行業應用標準,形成一批國際、國家、地方、團體等標準成果。(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
(三)推進低空制造業集群化發展
推動重大項目招引落地,聚焦整機制造與關鍵配套開展企業梯隊培育及產業鏈協同應用,提升低空制造業企業智能綠色制造水平,推進低空制造業集群化發展。
10.招引落地重大產業項目。強化“雙招雙引”工作機制,大力開展低空經濟招商引資和招才引智,圍繞產業鏈圖譜發揮頭部企業、行業協會、會展活動、應用場景專業化、常態化招商效能,招引一批戰略性、標志性、引領性重大項目。強化項目協調調度,優化項目服務和要素保障,持續擴大低空經濟有效投資,推動重點項目盡快落地見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商務廳、省通航控股集團,各市人民政府配合)
11.培育融通發展企業梯隊。聚焦固定翼飛機、無人機、直升機、eVTOL等整機的研制和規模化應用,集中力量招引和培育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頭部企業,壯大一批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加大企業資質申報和認證力度,促進整機制造與關鍵配套協同發展。推動中小企業深度嵌入央企、省屬企業等頭部企業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推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國資委、省通航控股集團,各地人民政府配合)
12.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圍繞低空飛行器整機、動力系統、飛控系統、材料與元器件等領域,推動短板領域補鏈、優勢領域延鏈、新興領域建鏈,加快形成系統完善、富有韌性和競爭力的低空經濟產業鏈條。加強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協作溝通,穩步提升零部件企業的配套水平,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堅持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推動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優勢產業參與省內低空經濟建設,促進技術、產業和產業鏈跨界融合。(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各市人民政府配合)
13.提升智能綠色制造水平。推進低空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企業能源、資源、環境管理水平。推行綠色表面處理、清潔加工、低能耗工藝,發展綠色設計技術和面向環境、能源和材料的綠色制造技術,培育金屬、復合材料、動力電池報廢拆解與再生利用等新業態。(責任單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生態環境廳,各市人民政府配合)
(四)應用牽引低空服務業發展
開發開放低空應用場景,擴大短途運輸、低空物流、公共服務、低空消費等低空規模應用,培育飛行培訓、維修保障等低空衍生服務,以應用培育壯大低空市場,牽引低空飛行服務業發展。
14.擴大低空運輸規模。鼓勵各地謀劃開發低空特色場景,開展無人機物流試點配送驗證等低空物流應用,開通無人機貨運航線,探索可持續運營模式。發揮通用航空“小機型、小航線、小航程”特點,積極開展短途客運服務,建立省內和省際空中交通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探索發展eVTOL等新型飛行器短途商業運輸模式。(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牽頭,民航安徽監管局、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省通航控股集團,各市人民政府配合)
15.拓展公共服務場景應用。堅持政府先行、國企帶動、省市協同,挖掘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低空產品和服務的場景機會,開發開放一批政務服務、市政管理、巡查處置、電力巡檢、河湖巡查、公路巡檢、醫療救護、應急救援、農林植保、國土測繪、生態治理、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務領域示范應用場景和商業應用場景。鼓勵引導低空運營企業參與各市和各行業低空場景開發和示范應用,探索建立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打造一批低空應用標桿場景和應用案例。(責任單位:省發展改革委牽頭,省公安廳、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水利廳、省衛生健康委、省應急管理廳、省林業局、省郵政管理局、民航安徽監管局、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省通航控股集團,各市人民政府按職責分工負責)
16.激發低空消費活力。依托豐富旅游資源,開發空中游覽、航拍攝影、航空表演、私人飛行等低空消費項目,探索無人機競速等低空飛行賽事,研究開辟低空旅游專線。鼓勵低空運營企業開展無人機操控、通用飛機飛行、航空法律法規等培訓業務。依托飛行營地、航空小鎮提供航空研學服務,開展航空知識科普、飛行器參觀、航模制作、模擬飛行等活動。(責任單位: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體育局、民航安徽監管局、民航安徽空管分局、省通航控股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各市人民政府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