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二)建設飛行保障體系。
5.加快建設地面起降設施網。推進實施《惠州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23-2035)》,加快推進惠東、博羅、龍門通用機場及其停機庫、能源站、氣象站等地面保障設施建設。編制惠州市無人機起降設施布局規劃,加快建設低空飛行航空器飛行需要的大型起降場、中型起降平臺、小型起降點,支持有條件的縣、區建設無人駕駛航空器綜合測試中心(基地)和大中型樞紐起降場,鼓勵現有和新建的公共設施、住宅、商業樓宇和工業廠房等建設低空基礎設施,引導已建成的通用機場和起降場完善充換電等低空保障設施。到2026年建成200個以上垂直起降設施,其中大型綜合起降場1-2個、中型載人級起降平臺不少于20個、物流級起降點不少于80個、感知級起降點不少于100個,加強起降設施統籌建設、兼容共享、集約利用,形成多場景、多主體、多層次、有人機與無人機兼顧的起降點網絡。(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自然資源局、住房城鄉建設局、能源和重點項目局、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氣象局,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各縣、區政府配合)
6.加快建設低空智聯網。參與推進省飛行服務站布局規劃建設,完善通信、導航、監視等相關配套設施網絡建設。加快推動5G及5G-A(通感一體)、北斗、衛星互聯網、ADS-B(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雷達等技術融合,完善低空通信、導航、監視、識別、氣象、反制等配套設施網絡,鼓勵和引導社會企業對低空智能通訊網進行調優和加密建設,推動與省相關平臺互聯互通,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的低空智聯網。(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牽頭,市通建辦,電信運營企業,中國鐵塔惠州分公司配合)
7.建設低空管理服務平臺。結合“惠云眼”全方位社會感知體系,建設低空管理服務平臺,與國家或省級監管服務平臺對接,建立完善飛行監視、飛行申請與審核、飛行告警、氣象情報、空域風險評估、輔助飛行設計等功能,提升低空運行效率。建設完善多層次的算力供給體系,滿足規模化低空飛行中異構、高密度、高頻次和高復雜度的感知需求。建設低空安全監管執法平臺,開展低空飛行器及人員信息管理、非法低空飛行器識別、預警和查處,針對管制區域和重大活動開展要地低空防御建設,保障低空公共安全秩序。(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公安局、自然資源局配合)
8.搶抓空域改革機遇。建立市低空空域“軍地民”協同運行管理機制,加強與上級軍民航空管理機構溝通對接,共同研究推進低空空域分類劃設、飛行活動監管等低空融合飛行管理事項。落實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部署,有序釋放適飛空域資源。(市發展改革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市委軍民融合辦,市港口航空鐵路事務中心,各縣、區政府配合)
9.創新低空經濟金融服務。組建惠州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基金,引導更多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低空經濟重點領域。引導天使投資機構對初創企業進行股權投資,支持相關企業通過境內外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和債券融資。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面向低空經濟的信用貸款、融資租賃等金融產品。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針對物流、載人、城市管理等低空商業應用險種,建立風險覆蓋廣泛的低空經濟保險服務體系。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相關資金支持,多渠道助力企業和項目創新發展。(市政府辦公室牽頭,市國資委、科技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人民銀行惠州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惠州監管分局配合)
10.強化低空經濟人才支撐。推動低空經濟人才納入市重點產業人才目錄,引進一批低空經濟科技創新團隊和高端緊缺人才。拓展產教融合新實踐,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設立低空實踐基地,推動高校和職業教育院校開設動力、載荷、飛行控制、數據處理等低空門類課程,培養飛行、適航、航空器維修等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支持開展無人機操控、通航飛行等業務培訓。(市委組織部牽頭,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配合)
(三)拓展應用場景。
11.構建低空數據產業新業態。匯聚整合三維地理信息、城市信息模型(CIM)、低空飛行空域等數據,構建全市一體化數字低空底座,為低空管理服務體系提供數字化基礎支撐。整合各類低空設施、飛行器、運營服務等數據資源,搭建低空行業數據空間。培育低空數據鏈主企業,支持企業挖掘低空無人機飛行、物聯感知、圖像等數據資源和流通交易場景,探索開發利用低空數據產品,推動低空數據要素合規流通和數據產品交易。加快我市公共算力基礎設施智算中心建設,支持行業單位開展算法、算力、數據應用合作。(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12.豐富公共服務領域應用。在社會治理領域統籌市、縣、鎮無人機資源管理和集約利用,完善“惠云眼”全方位社會感知體系功能。鼓勵各縣、區政府和市有關部門結合智慧城市建設,拓展無人機在“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建設、環境保護、巡檢巡查、應急救援、醫療救援、城市管理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牽頭,市交通運輸局、應急管理局、衛生健康局、生態環境局、城管執法局,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配合)
13.拓展文體旅游場景應用。鼓勵發展低空消費新市場,開發和推廣低空觀光、飛行體驗、個人娛樂飛行等多元化低空旅游產品。支持低空運營企業依托南昆山、東江和西枝江流域、雙月灣等市內重點旅游景點,探索開發低空游覽、培訓、航拍、比賽等運營活動。探索在有條件的縣、區開展“一江兩岸”低空游覽觀光,融合嶺南文化、現代城市等元素,打造低空觀光航線、無人機編隊表演等文旅消費新場景。謀劃舉辦粵港澳大灣區無人機競速大賽,打造無人機賽事城市品牌。推動在全市重大文體旅活動中開展低空示范應用。(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牽頭,市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