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12月30日,國家發改委網站又在“委屬單位話發改” 欄目發布了來源于國家信息中心的文章《【專家觀點】我國低空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政策建議》一文。文章指出,目前,我國低空經濟進入快速培育階段,產業環境持續優化,產業鏈基礎良好。但同時,低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關鍵核心技術仍較薄弱、市場體系發展滯后、管理體系建設亟待完善等問題。對此,應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夯實低空服務基礎設施支撐,強化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帶動技術突破和應用迭代發展,加大相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發展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進一步探索多樣化、可持續的低空經濟價值釋放路徑,具體如下:
低空經濟作為新興的經濟形態,具有輻射面廣、產業鏈條長、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目前,我國低空經濟進入快速培育階段,產業環境持續優化,產業鏈基礎良好。但同時,低空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關鍵核心技術仍較薄弱、市場體系發展滯后、管理體系建設亟待完善等問題。對此,應聚焦重點行業和領域,夯實低空服務基礎設施支撐,強化低空經濟核心技術攻關,帶動技術突破和應用迭代發展,加大相關配套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培育發展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進一步探索多樣化、可持續的低空經濟價值釋放路徑。
一、我國低空經濟進入快速培育階段
低空經濟是在低空空域內(通常為1000米以下,根據實際需要可延伸至不超過3000米),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主體,以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商業活動或公共服務領域融合發展的一種綜合性新經濟形態。2021年以來,我國低空經濟進入快速培育階段,產業發展迎來新契機。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達到5059.5億元,預計2026年將超過1萬億元,至2035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一)部分技術處于全球第一梯隊,低空創投領域熱度較高
目前,我國在無人機研發設計、裝備制造、新一代通信技術等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截至2023年,我國民用無人機注冊數首次突破百萬量級,達到126.7萬架,位居全球第一;無人機企業達1.9萬家,擁有大疆、小鵬匯天等一批民用無人機龍頭企業。同時,我國關鍵零部件龍頭企業優勢顯著,在電池、航空材料和飛行控制系統等細分領域具備全球領先技術水平。此外,我國低空創投領域熱度較高,2022年全國低空經濟相關投融資規模已突破百億。
(二)產業鏈具備良好基礎,生產端主導發展趨勢明顯
一方面,我國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基礎初具雛形。憑借完整的制造業體系,原材料供給、軟件設計、關鍵零部件制造、整機裝配和服務配套等上下游環節完備,產業鏈發展基礎較為扎實。另一方面,生產端主導發展趨勢明顯。僅從無人機產業的價值鏈分布看,我國原材料、零部件和整機制造等中上游環節產值占比達70%,設計測試和運營服務各占15%,消費需求端的產值僅為全產業鏈的15%左右。
(三)各地加快布局,地區特色模式逐漸形成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積極部署推廣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湖南省強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優勢,成為全國首個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拓展省份。(常務副省長揭牌,注冊資本20億元的湖南省低空經濟集團今日正式成立!總規模20億元的湖南省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基金同步揭牌)深圳市組建低空經濟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低空經濟產業創新實施方案》,同步啟動低空領域的立法工作,一體化推動低空經濟發展。上海市拓展eVTOL研發優勢搶占低空經濟高地,2022年9月發布《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提出到2030年打造未來空間產業集群。
二、我國低空經濟發展面臨四大主要問題
近年來,盡管我國低空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進展,但也存在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關鍵核心技術仍較薄弱、市場體系發展滯后、管理體系建設亟待完善等問題,制約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低空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
1、硬件基礎設施供給不足
近年來,雖然我國通用機場數量不斷增加,地面服務保障設施持續完善,但仍存在通航機場數量較少、地區分布不均衡等問題。截至2023年底,不考慮私人機場的情況下,全國在冊管理的通用機場數量僅有449個,僅為美國公共通航機場數量的11%左右;全國通航使用低空空域不足30%,且分布不均、未能成網連片,特別是重點區域覆蓋率不足,難以滿足多元化的服務需求。
2、軟件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城市空管信息系統、空域管理輔助系統、飛行服務站系統、城市立體交通網等分散在航空、通信等不同領域中,整合難度較大。同時,我國缺乏有效的網絡信息基礎設施支撐低空感知探測和通信,現有的感知探測基礎設施和低空通信效果差、速度慢、規模小、管理低效,影響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關鍵核心技術仍較薄弱
1、低空經濟技術成熟度不高
我國低空產業在關鍵技術、核心設備等方面對外依存度較高,難以形成競爭優勢。以國產航空器為例,我國在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等核心技術方面主要依賴進口,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同時,由于航空應用的特性,eVTOL對鋰離子電池性能要求更高。根據高工鋰電數據,新能源車鋰電池的能量密度(電池單位重量提供的能量)為200Wh/kg,面向城市空中交通的eVTOL至少需要達到400Wh/kg;而目前成熟的eVTOL電池能量密度僅有285Wh/kg,遠低于航空燃油的比能量,僅能勉強滿足小型全電飛行器短程飛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