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外海軍裝備技術發展綜述
來源:國防科技工業
|
作者:柳正華 張旭 吳依帆
|
發布時間: 2021-04-07
|
22229 次瀏覽
|
分享到:
俄羅斯23900型新型兩棲攻擊艦7月在位于克里米亞的海灣造船廠開工建造,該級艦首批建造2艘,滿載排水量約3萬噸。.....
俄羅斯首艘“北風”-A級戰略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于6月正式服役加入海軍,該艇是“北風”級改進型,計劃建造5艘。
英國“機敏”級核潛艇4號艇“勇敢”號開始建造商海試,預計2021年入役,該艇計劃建造7艘,已服役3艘。
法國首艘“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于11月在土倫正式服役,該級艇水下排水量5300噸,計劃建造6艘,用于替代“紅寶石”級。
常規潛艇方面,日本“蒼龍”級潛艇11號艇即改進型首艇3月服役,該艇是世界首艘采用鋰離子電池作為水下動力源的潛艇,計劃建造2艘。
印度第五艘“鲉魚”級潛艇“瓦吉爾”號11月在馬扎岡船塢有限公司下水,該級艇計劃建造6艘。
03 艦船電子信息裝備技術取得多項突破
新型艦載雷達進入小批量采購階段。AN/SPY-6(V)4雷達1月完成上艦安裝準備,將裝備“阿利?伯克”級ⅡA型驅逐艦;首部AN/SPY-6(V)1雷達陣列7月交付美海軍,將裝備“阿利.伯克”級Ⅲ型驅逐艦首艦。美國海軍7月與雷聲公司簽訂1.26億美元采購4部AN/SPY-6(V)2、2部AN/SPY-6(V)3雷達,計劃2023年1月完成。美海軍水面戰中心懷尼米港分部7月與超級電子公司簽訂4219萬美元合同,采購首批3套“下一代水平搜索雷達”驗證系統,計劃2023年4月完成,該雷達使用最新數字技術及軟件定義的架構核心,擁有一整套可擴展、增強并優化性能的算法,顯著增強惡劣氣象下的搜索能力,抗電子干擾能力,無人機、潛望鏡、漂浮碎片和漂雷等探測能力。
積極開展新型艦載通信系統和水下通信技術研發。加拿大Geo公司6月交付遠程聲通信(LRAM)系統,支持潛艇在巡航狀態下進行雙向水聲通信。
澳大利亞國防科技集團采購了達因聲納國際公司的BlueComm水下光通信系統,用于正在進行的海上自主系統計劃。
俄羅斯海軍11月在巴倫支海域開展了IVA S/W模塊化水下通信系統的測試,配備該系統的蛙人小組在深度26米、距離2600米的水下建立了穩定的高清晰語音通信;該系統是通過無線電與“傳統”水聲裝置結合實現水下通信。
新型艦載電子戰系統持續生產部署。美海軍分別于1月和10月授予洛馬公司、諾格公司8.121億、1.008億美元合同,生產艦載電子戰系統AN/SLQ-32(V)6和AN/SLQ-32(V)7;相比老型號,AN/SLQ-32(V)6改進了信號接收器、天線、作戰系統接口,增加了高增益、高靈敏度輔助傳感器,特定發射器識別傳感器;AN/SLQ-32(V)7采用開放式架構,射頻孔徑完全由軟件控制,可重新定義功能、動態配置,未來只需編寫軟件便可增加多種任務能力。
法國泰勒斯公司10月發布全球首款采用全數字平面固定陣列有源天線技術的TSA6000艦載敵我識別系統,該系統從2021年開始裝備法國FDI級下一代多功能護衛艦。
04 新型艦載武器技術穩步發展
艦載戰術激光武器樣機研制取得密集突破。歷經兩年半研制后,美海軍首套“奧丁”激光武器樣機2月安裝至“杜威”號驅逐艦,該系統是一型軟殺傷激光武器,可致盲來襲目標的光電和紅外傳感器,主要用于攔截無人機和光學/紅外制導導彈,共計劃采購8套,配裝DDG51 ⅡA型驅逐艦。
美洛馬公司研制的“太陽神”(HELIOS)樣機3月通過關鍵設計評審,預計2021年裝艦試驗。美諾格公司研制的“激光武器系統演示樣機”(LWSD)Mk 2 Mod0于5月完成首次海上試射,輸出功率150千瓦,成功擊落無人靶機。
艦載高超聲速武器首次實現海上實彈試射。俄22350型護衛艦1月從巴倫支海水域向地面目標發射了“鋯石”高超聲速反艦巡航導彈,導彈飛行距離超500千米,這也是世界首次水面艦艇發射高超聲速導彈的試驗,俄還計劃在核潛艇等其他海上平臺上測試這種導彈。
俄歐積極推進電磁導軌炮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