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外海軍裝備技術發展綜述
來源:國防科技工業
|
作者:柳正華 張旭 吳依帆
|
發布時間: 2021-04-07
|
22228 次瀏覽
|
分享到:
俄羅斯23900型新型兩棲攻擊艦7月在位于克里米亞的海灣造船廠開工建造,該級艦首批建造2艘,滿載排水量約3萬噸。.....
根據歐洲防務局2019年提案要求,法國圣路易斯法德研究所聯合歐洲五國等九家研究機構,于6月成立“提升電磁軌道炮遠程威力的炮彈”(PILUM)聯盟,開啟電磁軌道炮技術開發,項目將持續2年。
7月,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宣稱,俄羅斯電磁導軌炮樣炮在一次試驗中擊中10千米外的地面和空中目標。
多型新型魚雷研制取得進展。美國諾格公司5月成功測試了第一枚新型超輕型魚雷原理樣機,該雷采用了熱動力閉式循環系統,重量僅99.8kg,長2.15m,約是美海軍目前重型魚雷重量的1/16、大小的1/3,可從多型飛機及MQ-8C火力偵察無人機上發射。意大利萊昂納多公司“黑蝎”微型魚雷7月開始開展交付客戶的資格認證,預計將于2021年完成,該魚雷長1.1m,直徑127mm,重11kg,最高航速15kn,采用2.5kg PBX炸藥,作戰深度30-200m。
瑞典武裝部隊6月成功完成了47型輕型魚雷從水面艦艇和潛艇的首次試射,該魚雷長2.85m,直徑400mm,重340kg,采用模塊化設計,可在瑞典群島和波羅的海的復雜淺水環境中使用。
05 無人系統技術研發
大力推進大中型無人系統發展。DARPA于1月發布“海上列車”項目跨機構公告,提出將不少于4艘的無人水面艇通過物理連接或編隊航行的方式創建“海上列車”,提高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無人水面艇遠征作戰能力;3月向四家公司授出“魔鬼魚”無人潛航器項目第一階段合同,旨在開發新型長航時、長航程、負載能力強的無人潛航器,能夠遠離港口、有人平臺獨立作業。
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6月證實,“霸主”項目發展的1艘無人艦完成了2次為期4天的自主航行測試,累計181小時以上航行符合國際海上避碰法規,航行3200海里。美海軍7月授予L3哈里斯技術公司3499萬美元合同,用于研發中型無人水面艇原型艇,計劃2023年初交付,該艇岸基布放回收,采用模塊化開放式體系架構,可攜帶相當于40英尺集裝箱大小的有效載荷。
美國海軍9月授予奧斯塔美國公司、亨廷頓英戈爾斯工業公司、芬坎蒂尼造船廠、博菱格造船廠、洛馬公司、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各700萬美元合同,開展大型無人水面艦概念設計工作,完善相關規格和要求,預計2021年8月前完成。
英國防部3月授予MSubs公司價值100萬英鎊合同,為皇家海軍研制一型長30米、航程可達3000海里的超大型無人潛航器“曼塔”,合同要求14個月內完成設計與建造。
多型無人水面艇達到關鍵節點。美海軍無人感應掃雷系統3月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達到里程碑節點C,計劃2021年交付首批3套系統,該系統包括1艘無人水面艇和1套可探測磁、聲信號的拖曳式掃雷具,可根據任務需求更換有效載荷。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4月宣布成功將收放式主被動拖曳聲納(TRAPS)集成在“海鷗”無人水面艇上,將大幅擴展“海鷗”號作戰范圍。
06 國外艦艇動力技術持續進步
大功率原動機平穩發展,開始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預測技術。英國23型護衛艦4月換裝新的PGMU推進系統,配備現代化監控系統,能更方便地控制和監視發動機狀態并進行故障診斷。
西班牙海軍9月開始利用無監督學習的人工智能系統預測發動機故障,該系統能自主學習、自主決策、無需人工干預,預測結果與過去5年艦艇故障數據吻合。
新型動力源擴大在海軍艦船中的應用。西班牙2月完成S80潛艇燃料電池AIP系統最終測試,該系統利用生物乙醇重整制氫技術,可使潛艇在水下連續運行三周。
通用原子公司鋰離子容錯電池4月裝備特種作戰司令部干式作戰潛器(DCS),系統的模塊化和單電池容錯設計在保障重要任務電力供應的同時,可防止失控和災難性的級聯電池故障。韓國10月啟動“張保皋-III”級潛艇鋰離子電池研發工作,與現役209型潛艇的鉛酸電池相比,電池壽命提高1倍、比功提高3~4倍;與214型潛艇燃料電池相比,比功提高超過1倍;可使潛艇的水下續航時間提高2~3倍。
07 基礎性前沿性技術繼續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