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2018年,民航局制定下發了《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加快構建行業社會共建、軍民融合發展、服務高效便捷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以促進通用航空業發展,保證低空空域安全高效使用。目前,國家和地區級飛行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按計劃穩步推進,已有9個省制定了飛行服務站建設規劃。全國已建成24個飛行服務站,其中17個已通過民航地區管理局組織的符合性檢查,正式納入空管運行體系和行業管理體系。十四五期間,低空飛行服務保障能力將得到快速提升,為通航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低空監視能力方面。民航各有關單位將按照《民用航空低空空域監視技術應用指導意見》,組織開展構建以北斗定位信息為核心,兼容各種監視技術的低空空域監視技術服務保障體系。推動通用航空北斗飛行動態信息服務平臺建設與運營、推進北斗終端安裝使用,逐步實現低空管制空域、監視空域通用航空北斗飛行動態服務。今年已有409架通用航空器完成北斗終端安裝綁定,十四五末絕大部分通用航空器將完成安裝綁定。
通航情報服務能力方面。民航各有關單位將全面組織開展通用航空情報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并通過互聯網平臺發布,提升通航情報服務的便捷性和效率。協調解決目視航圖相關要素公布的脫密處理,成熟一項公布一項,豐富公布目視航圖的要素和內容,便利通航飛行。制定了目視航圖編繪規范,建立多方信息交換機制,特別是重要人工障礙物的數據,確保航圖信息來源可靠、更新及時、數據準確。
低空氣象服務能力方面。各氣象保障單位將不斷豐富通航氣象服務模塊內容,提供氣象基礎服務產品,持續推動低空氣象觀測信息的共享與服務,加強通用機場氣象信息的收集和交換,不斷豐富完善低空氣象信息獲取渠道。
便捷服務方面。健全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構建國家級—區域級—通航飛行服務站三級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發揮飛行服務站網絡作用,加強軍地協同管控機制和信息化手段應用。從軍民航融合的角度,聯通飛行服務體系和軍航管制單位,低空空域用戶只需通過“一個網絡、一個平臺”實現計劃提交、受理、審批、服務、保障、運行。
三、思考與建議
關于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對于下一步工作,有幾點思考和建議。
(一)把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推向深入。按照集中統管、軍民融合,管用分離、聯合運行的基本思路,以實現空域資源集中統管為目標調整領導管理體制,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為路徑優化運行管理體制,以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重構空域資源配置模式;通過改革,逐步建立7個體系,一是集中統管、權威高效的空域領導決策體系,二是統一規劃、分類管理的空域資源配置體系,三是安全高效、集約使用的空域管理服務體系,四是四維時空、協調順暢的空域靈活使用體系,五是科學權威、公平公正的空域評估督導體系,六是陸星協同、智慧融合的空域建設保障體系,七是法規完備、執行有力的空域依法治理體系。
(二)做到法治的“立”與改革的“破”相統一。不立不破、先立后破,這是空管改革推進的基本要求。立法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措施和鞏固改革成果的有力保障,空管改革的成果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鞏固,推進改革和法治建設應當相輔相成。以研究制定《空域管理條例》為先導,同步開展《飛行基本規則》、《飛行基本規則補充規定》、《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的修訂或廢止工作,統籌開展空域分類標準、禁區限制區危險區劃設標準的制定工作,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相對完備的國家空管法規標準體系。
(三)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應當循序漸進。我們構建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與國外模式有所不同。美國等航空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從通航起步發展而來,有良好的發展基礎。航圖產品、氣象情報、空域管理都有成熟的體系。我們國家建立低空飛行服務體系是一個從無到有、逐步建立的過程,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完成通航發達國家多年的積累,體系的建設更是需要加大基礎性投入,需要充分發揮現有的空管系統、通用機場的作用,實現和完成各類信息的收集、交換、制作和發布。
(四)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需要協同推進。首先要加強民航系統與地方政府的協同。低空主要服務于社會公眾,社會屬性強,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必須考慮通航管理的特點,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地方政府負責規劃和建設,民航部門主要負責運行規范和標準,負責技術支持和行業監管。其次要加強軍地協同。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的建設應當統籌考慮國家重點防衛目標、軍事航空發展、運輸航空發展、通用航空發展以及社會公眾空域使用需求,需要加強軍民協同,共同協調空域的劃設和使用,研究空域的保障,充分反映和維護各方的利益。
(五)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應用采用一體化技術。隨著現代技術的不斷革新,通信導航監視各類技術的邊界已經不再明顯;空間基礎設施、地面基礎設施與機載設備的交互更加緊密;而隨著亞軌道飛行器、無人機等新的空域使用者進入,未來無人駕駛航空器系統交通管理、空中交通管理也會逐漸融合一體。國際民航組織、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需要按照既定目標,共同研究制定面向未來的一體化通信導航監視技術發展與實施路線,以應對未來一體化的空中航行系統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