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無人機末端配送的商業模式如何?
在全球范圍內,影響UAM發展的因素中,除了垂直起降、無人駕駛等技術和配套基礎設施、以及政策的指引,最終的想象力有多大,還要看能不能基于這種技術形成良好的商業模式。
換句話說,最終貨運無人機要應用在一個商業化運營的場景中,它的定價、運營和維護如何設計都很重要,將會決定其未來發展的勢能。
在干線和支線物流場景下,無人機配送的可行性相對比較明晰。但是在即時配送領域,貨運無人機的商業模式有多大想象力還有待商榷。
其一,目前商用無人機的成本較高,配送費可能不會太便宜,不適合低客單價貨物的配送。
由于隱私安全、噪音污染等方面的掣肘,無人機還無法將一份外賣直接配送到用戶手中。目前無人機配送的大體流程可以分為三步:
第一步,用戶下單后,平臺安排配送員A上門取貨;
第二步,交給無人機運送到目的地附近的無人機投遞點;
第三步,配送員B接到貨,并送貨上門。
為了保證配送時效最大化,快遞員B甚至要在無人機投遞點等候,三個環節要緊密銜接,如同一條工業流水線。
也就是說,無人機配送只是縮短了中間環節的運輸時間,還無法完全擺脫對人力的依賴。“人機協同”的配送模式下,人力成本不會得到根本性的消除,配送費用可能是相當高的。
即時配送服務中,最高頻、覆蓋用戶量也相當大的是來自餐飲店的外賣配送,當前的配送時間大概是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如果進一步提高到15分鐘以內,對用戶體驗會有所提升,但是有多少人愿意為此支付高額的配送費,這其實決定了無人機配送的市場規模。
站在商家的角度看,只有客單價較高的即時消費才適合使用無人機配送,比如現吃現切的水果。在家點一杯蜜雪冰城的飲料,配送費用如果超出了飲料的單價,用戶顯然難以接受。
其二,對部分高端的餐飲店來說,無人機配送給店家帶來的價值可能也比較有限。
以星巴克為例,據其財報數據,從1月份開始,星巴克中國在某外賣平臺上線,數字化渠道的銷售額占比已經在第一季度提升至43%,但是交易量下滑了20%,客單價下滑了4%。
數字化渠道最大的優點是擴大了營業半徑,按道理來說,交易量應該增加。然而交易量和客單價都出現明顯下滑。
事實上,對于高端餐飲店,很多顧客更愿意進店消費。星巴克賣的不僅是咖啡,還包括給客戶提供一個令人心情舒適的環境,也是所謂的“第三空間”。
對其目標消費群體來說,如果不能進店消費,即使你家的咖啡好喝,而且還比進店便宜,我也不太想點了。星巴克的財報數據似乎也佐證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從盈利模式來說,部分高端品牌線下店更在乎品牌力的保值,勝過更高的營業額。
對于很多入駐旺鋪的餐飲店來說,如果一家店鋪可以通過提升配送速度擴大了營業半徑,用上了無人機配送似乎就能提升坪效。可是也要考慮到,房租通常是壓在實體店身上的一座大山。
而星巴克商業模式的核心要訣就在于,憑借以自身品牌價值帶動周邊商圈繁榮的能力,換取房租優惠。有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中國的很多店面的房租成本只占到總成本的9%左右,或甚至更低,而普通品牌則通常會在25%以上。
也就是說,星巴克、麥當勞等品牌盈利能力強的一個原因是房租優惠,前提是品牌的影響力、高級有品位的店內服務水平等,而要維持這些品牌的稀缺價值,離不開進店消費的體驗。相反,更多的線上銷售則可能損失品牌價值,甚至對房租的議價權。
綜上所述,無論是低客單價的平價餐飲品牌,還是高客單價的品牌店,無人機給商家帶來的價值究竟有多大,還需要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寫在最后:
就像新能源電動車一開始不被看好,但是隨著電池密度的提升、充換電設施的建設,用戶的焦慮逐漸下降,電動車的銷量在逐漸升高。
以上關于無人機配送商業價值的猜測,也都是基于無人機當前較高的硬件成本和運營成本。如果考慮到配送員用工短缺,以及高峰期地面交通的擁堵導致的配送效率低下,在末端物流領域,無人機配送仍是一種不錯的運力補充方案。
本文來源:鈦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