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9)生物能源。推動多種類生物質原料高效定向轉化技術創新,發展生物質原料提純、生物化學轉化、催化合成及系統集成等技術。強化生物酶解提取、生物制備甲烷、生物制備先進液體燃料等技術研發,推動生物能源生產工藝及裝備開發。
(10)生物材料、仿生材料和生物基材料。發展生物陶瓷、生物膠原膜等生物材料。發展仿生纖維、仿生金屬、仿生塑料等仿生材料產品。發展生物基聚酯等生物化工產品。圍繞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和小分子材料,發展化學合成改性、樹脂化等技術。
(11)細胞和基因技術。開展細胞重編程、基因編輯、載體遞送、類器官等關鍵技術研究,加快CAR-T細胞及干細胞治療、非病毒載體基因治療等基因和細胞治療產品研發,推動關鍵原材料、重要設備耗材等產品研發與應用。
(牽頭單位:市發展改革委;責任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農業農村委、市衛生健康委、市能源局等)
3﹒前沿新材料
(12)超材料。發展力學/聲學/熱學超材料、電磁波和空間電磁信息調制超材料、金屬基/陶瓷基/碳基氣凝膠材料等。加大超導材料基礎研究力度,探索發展高溫/常溫超導材料。
(13)智能材料。推動結構調控、界面工程和表面修飾等智能材料制備工藝研發,發展具有感知環境變化、自主響應、協同控制等智能功能的液態金屬材料、自修復材料等。
(14)新型能源材料。研發金屬氫化物、配位氫化物等高效儲氫材料,推動晶體硅/鈣鈦礦、鈣鈦礦/鈣鈦礦等高效疊層電池制備,探索發展固態電池、鈉/鎂離子電池等新型電池材料。
(15)新一代電子信息材料。研究氧化鎵、氮化鋁鎵、合成銻化物等第四代半導體材料制備技術,探索發展先進晶體材料、AIE材料(聚集誘導發光材料)、電子陶瓷材料、碳基電子材料。
(16)微結構材料。研究微納結構測量表征等技術,發展碳納米管、量子點材料、二維碳材料、MOFs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高熵合金等微結構材料、難熔超硬金屬/微納3D增材制造材料,開發納米金屬處理技術及裝備。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
4﹒氫能核能及新型儲能
(17)氫能。研究光解水制氫、生物制氫等先進制氫技術,重點發展固態、深冷高壓等氫儲運設備,積極推進氫能源船舶、汽車、單車等交通裝備發展。
(18)核能。開展一體化快堆等第四代先進核能技術研究,發展核級閥門、水泵等核電配套設備,探索可控核聚變發電應用。
(19)新型儲能。開展全固態電池、鈉/鎂離子電池等新型儲能電池研發應用,探索超級電容儲能、飛輪儲能等技術應用。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能源局等)
5﹒人工智能
(20)智算芯片。研發GPU(圖形處理器)、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ASIC(專用集成電路)等異構智算芯片,探索DSV(存算一體)、Chiplet(芯粒)、SDSoW(軟件定義晶上系統)等創新架構。
(21)新一代AI模型。推動大模型多維并行訓練優化、模型快速適配、模型異構推理部署等技術和工具研發,推進開源通用大模型、專用行業大模型、AI小模型等新一代AI模型開發,拓展大語言模型對語義空間信息的利用。
(22)具身智能機器人。開展不同領域機器人本體設計創新,研發無框力矩電機、空心杯電機、一體化關節、末端執行器等智能部件,發展機器人操作系統、仿真訓練系統等中樞神經系統。
(23)新型算力。推動新型能源體系和算力體系全面耦合、相互賦能,加強數據價值挖掘,加快存儲核心技術和底層研發技術攻關,加強AI框架與算法等先進技術研發,推廣“V2V視聯網協議”等技術應用,構建以智能算力為主,新一代超算、云計算、區塊鏈等多元協同的城市算力供給體系。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發展局、重慶通信管理局等)
6﹒低空經濟
(24)通用航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與航空技術融合,升級無人機、旋翼機、輕型飛機等整機功能和性能,加大新一代動力系統、能源系統、網聯通導、航電系統、飛控系統、任務載荷等領域技術研發和應用。培育通用航空應用市場,加快拓展農林作業、工業服務、應急救援、生態保護、物流配送、城市空中交通、低空消費等示范應用。
(25)先進飛行裝備。瞄準無人化、智能化方向,研發精準定位、感知避障、自主飛行、智能集群作業等核心技術,加快發展eVTOL(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飛行汽車、混合動力航空器、撲翼飛行器及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產品。
(26)低空保障。重點推進空中交通管理服務、智能空機一體化管理系統、無人機地面控制系統、北斗地面定位系統、地面支持與保障設備等發展。推動建設一批智能化、集成型、多用途的通用航空基礎設施。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市委軍民融合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公安局、民航重慶監管局等)
(二)高潛力未來產業
1﹒腦機接口及腦科學
(27)類腦芯片。推動類腦芯片設計開發,探索發展神經形態芯片、異構融合芯片、腦仿真模擬芯片等,研發神經網絡及計算框架、事件驅動型圖像傳感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