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28)類腦計算機。研發神經形態計算、神經行為感知、脈沖神經網絡等技術,發展類腦計算機及類腦固態元器件、類腦組合型器件等部件。
(29)神經接口。研發脈沖網絡模型與算法、大腦計算神經模型、閉環腦機接口、新型無創腦機接口等腦機融合關鍵技術,開發腦機接口設備、神經技術設備等產品。推動重大腦疾病診治新靶點研究及相關技術產業化。
(30)人力增強技術。探索高精度生理信號傳感、小型高效動力及傳動、控制及反饋、非接觸式交互、人體工學等技術,發展新型生物相容性材料、輕質高強度材料及動力外骨骼、智能假肢、納米機器人等產品。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等)
2﹒光子與量子技術
(31)光子技術。探索光學智能感知、光通信信號識別、光通信傳輸、光通信信號處理等光通信技術,研發激光存儲、超分辨光存儲、全息光存儲等光存儲器。
(32)量子技術。研究量子密鑰分發、量子隱形傳態、量子機密共享等量子通信技術,開發量子干涉儀、量子陀螺儀、量子磁力儀等量子測量設備,研發專用量子模擬機、量子計算工程機和原型機產品。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等)
3﹒沉浸技術
(33)下一代顯示。發展激光顯示、全息顯示、量子點顯示等產品,研發全景拼接、視場角、全息投影、光場顯示等技術。
(34)感知交互。開展多模態感知、人體行為識別、自然語言生成、人機融合等技術攻關,拓展語義定制化、聲音定制化、形象定制化等個性化定制服務。
(35)數字內容。推動物理引擎、實時高效渲染等技術研究,開發虛擬城市、虛擬社會、虛擬人、虛擬物等虛擬產品。
(36)第三代互聯網。推動超大規模天線、智能合約、去中心化存儲等技術研發,重點發展數字身份認證、鏈上數據分析等。
(37)可穿戴設備。加強低能耗芯片開發、無線通信、高級生物傳感、智能紡織品、新一代AR/VR、人機交互、可穿戴健康檢測等技術研發,發展頭盔顯示器、傳感器、便攜式和嵌入式智能設備等產品。
(38)6G。開展太赫茲通信、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超表面、移動算力網絡、無線人工智能、分布式自治網絡、數據服務等關鍵技術攻關,聚焦6G智能終端、系統設備、通感算一體化網絡等領域,探索推動6G技術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應用試點。
(牽頭單位:市經濟信息委;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大數據發展局、重慶通信管理局等)
三、工作舉措
(一)實施前沿技術創新策源行動。
圍繞“416”科技創新布局和未來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梳理產業需求導向性問題,發布技術需求清單,實施納米時柵技術等重大科技項目,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牽頭組建創新綜合體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組建以高端人才團隊為核心的未來產業領域新型研發機構,支持重慶大學、西南大學等高校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團隊,以及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創新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研究院、金鳳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強未來產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對納入市級科技創新重大研發項目和解決未來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的項目依法依規給予支持,對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平臺依法依規給予一定補貼。(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教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實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行動。
制定發布前沿技術應用推廣目錄,明確重點前沿技術領域推廣路徑。高水平建設重慶市技術轉移研究院,完善未來產業技術轉移轉化體系,打造一批概念驗證、中試驗證服務機構。依托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協同創新區、廣陽灣智創生態城等創新資源集聚區布局建設一批綜合性中試平臺和基地,加快建設通導遙融合通信技術創新中心、硅基光電子特色工藝平臺等專業性中試驗證和服務平臺。建立健全未來產業知識產權培育機制,強化知識產權運營轉化,支持有條件的科技型企業主導或參與未來產業標準制定。加強未來產業高價值專利培育和布局,對納入市級以上專利轉化專項計劃的項目依法依規給予資金支持,對牽頭制修訂未來產業領域國際、國家、行業標準的企業依法依規給予獎勵。(市經濟信息委、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知識產權局等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實施優質企業主體培育行動。
建立未來產業硬核科技企業精準挖掘機制,培育科技創新明星企業及高技術、高成長、高價值企業,完善未來產業“白名單”制度。舉辦前沿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等活動,挖掘和培育未來產業前沿創新項目,建設未來產業孵化平臺和加速器,梯度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小巨人”企業、獨角獸企業,構建“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機制。支持未來產業企業做大做強主營業務,鼓勵國有企業及大型企業剝離未來產業業務、組建獨立法人企業,培育一批未來產業龍頭企業、領軍(鏈主)企業。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設計研發能力、儀器設備、試驗場地等各類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發揮“產業大腦”作用,強化“四側”貫通和“四鏈”融合,建立完善未來產業精準招商、精準培育、精準服務體系。(市經濟信息委、市科技局、市國資委等按職責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