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時期法國核潛艇動態分析
來源:軍事科學院
|
作者:趙勛
|
發布時間: 2020-12-11
|
13433 次瀏覽
|
分享到:
中國地域廣博、環境復雜,面對的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多元多樣。履行什么樣的作戰任務,發展與之適應的武器裝備......
核潛艇在法國安全和防務中占據極其重要的位置。法國政府一貫視核威懾為國防戰略的基石,是其保持戰略自主與行動自由的關鍵支撐。21 世紀,面對全球恐怖主義及地區戰爭給其自身安全造成的嚴重威脅,法國及時調整核威懾范圍及其力量構成。在新軍事革命風云突起、國際格局深刻演進的今天,馬克龍政府更加倚重核力量與核威懾,持續推進核潛艇現代化進程,以核力量作后盾謀求推動法國復興與歐洲一體化進程。
承載夢想與雄心
“二戰”后,為擺脫美國控制并恢復獨立大國地位,法國戴高樂政府提出了以弱制強的核威懾戰略,堅持獨立自主地發展法國的核力量以維護其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受“戴高樂主義”影響,此后法國歷屆政府堅持把優先發展獨立的核力量作為國防建設的基本方針,實行有限的核威懾戰略。2017 年 5 月,39 歲的馬克龍競選出任法國總統。在參與競選之前,馬克龍推出帶有自傳性質的政論書《變革》,書中隨處可見馬克龍飽含激情地強調要以重振法蘭西榮光作為自己的政治理想。夢想與雄心的實現,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特別是核威懾實力。馬克龍在《變革》中強調:“作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們成為英國脫歐后唯一代表歐洲的常任理事國。我們擁有核武器,具備向地球上任何地區派遣部隊的能力。這一切意味著我們有能力扮演世界大國的角色,同時也要求我們承擔更大的責任。”
2017 年 7 月 3 日,就任總統不滿 2 月的馬克龍在議會演說中強調:“不斷累積的威脅影響著我們現在及即將到來的環境。”他同時還指出:“軍事威懾,是國家安全的關鍵。我們需要依靠它來保護我們的國民,保護我們自身的利益。”7 月 4 日,馬克龍視察了戰略導彈核潛艇部隊,他沒有按照慣例在碼頭通過舷梯上艇,而是乘坐軍用直升機飛至離海岸線 300 公里正在執行訓練任務的“猛烈”號戰略導彈核潛艇上空,然后被系上繩索直接吊放至上浮狀態的“猛烈”號上。這種接近實戰的視察方式在各國領導人中十分罕見。馬克龍在“猛烈”號上聽取了軍方報告,而后與艇員交流,體驗了艇上官兵的戰斗值班,并在核潛艇上下達命令。馬克龍在視察后表示了對法國自身核威懾能力的肯定,并稱核威懾是“國家安全的基石”。2017 年底,法國發布最新國防和安全審查,認為全球安全局勢正在惡化,法國將致力于維護自身核威懾的“兩個互補組成的部分”(即海基和空基戰略核威懾)。國防和安全審查中還提到“繼續必要的調整核威懾能力”,用來解決空中和導彈防御及水下偵察等領域的戰略威脅和技術發展。2018 年 1 月 19 日,馬克龍在法國東南部的土倫海軍基地發表新年致辭時稱,將在任內更新法國軍隊的核威懾力量。馬克龍提出法國政府要在 2018 年增加 18 億歐元,使法國整體國防預算達到 342 億歐元。他在講話中表示,從現在開始到 2025 年,他會將國防預算逐漸提升到法國國內生產總值的 2%。2020 年 2 月 7 日,馬克龍在法國軍事學院發表國防戰略演講,這也是馬克龍上任近三年以來在國防領域的首次重要演講。按照慣例,每任法國總統都會在五年任期中發表一次防務主題演講。馬克龍呼吁歐盟加大軍費開支,采取新的核威懾戰略,他表示,從2019 年到 2025 年,法國將投入 370 億歐元進行核力量的現代化建設。馬克龍還拋出一個雄心勃勃的提議,邀請歐洲國家作為觀察員參與法軍核戰略力量軍演、與歐盟國家就法國的核決策展開對話,以及探討法國核威懾在歐盟安全中扮演的角色及將其納入歐盟共同核威懾體系的可能性。
頻繁的威懾宣示
近年來,法國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加快推進核力量的更新換代,在核潛艇現代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一是加快新一代戰略核潛艇論證研制。2018 年 10 月,法國海軍集團向媒體透露了正在規劃中的第三代戰略核潛艇(SNLE 3G)的概念。據悉,第三代戰略核潛艇將配備全新的彈道導彈、核反應堆,比“凱旋”級更大的艇體、X 尾舵和泵噴射推進,其中,新核反應堆將同時適配法國海軍未來航空母艦和核潛艇。新一代戰略核潛艇預計 2035 年左右開始服役。核潛艇壽命一般為 40 年,目前法國現役的“凱旋”級戰略核潛艇首艇“凱旋”號已服役 20 多年。早在 2012 年法國就展開了新一代戰略核潛艇研制工作。馬克龍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接力推動加快進度。
二是加快攻擊型核潛艇更新換代。“梭魚”級核潛艇首艇“絮弗倫”號早在 2007 年底開工建造,2019 年 7 月下水,預計 2020 年正式服役。“梭魚”級核潛艇將陸續替代當前法國正在服役的“紅寶石”級核潛艇,該級別核潛艇排水量 4700 噸,而“紅寶石”級核潛艇排水量僅 2500 噸。另外,“梭魚”級核潛艇擁有全新設計的螺旋槳推進器以增進潛艇速度,同時裝備 20 枚巡航導彈,可以實現遠距離打擊。法國政府已下令建造 6 艘“梭魚”級潛艇,除“絮弗倫”號外,“梭魚”級二號艇已于 2009 年 6 月開工,三號艇已于 2011 年 11 月開工。根據馬克龍政府發布《2019-2025 年軍事規劃法案》,法國海軍計劃在2030 年之前保持擁有 6 艘“梭魚”級核攻擊潛艇的艦隊,前四艘潛艇將在 2025 年前交付。
三是高調紀念戰略核潛艇第 500 次戰略巡航。
2018 年 9 月法國“凱旋”級戰略核潛艇“可懼”號返回母港,標志著法國的戰略導彈核潛艇完成了第 500 次戰略巡航。10 月 11 日,法國海軍在瑟堡潛艇基地隆重舉行了第 500 次戰略巡航紀念儀式。法國國防部長代表總統馬克龍出席了儀式。自 1972 年 1 月 28 日,法國第一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可畏”號執行法國歷史上首次攜帶核導彈的戰斗巡邏任務以來,每時每刻都至少有一條法國海軍的彈道導彈核潛艇在水下潛航,確保持久不間斷地海上核威懾,并使法國成為繼美國、英國之后第三個公開保持這種持續不斷戰略核威懾海外巡航能力的國家。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法國政府對核潛艇的披露曝光不遺余力。 2017 年馬克龍乘直升機飛至正在訓練的“猛烈”號上空,通過繩索空降到核潛艇上,聽取軍方匯報、體驗官兵戰斗值班、和官兵共進午餐等,全程都有高清大圖披露。法國還公布過現役最先進、射程超過 8000公里的 M—51 潛射彈道導彈組裝的圖片,這在其他國家是很難被公布出來的,而法國人似乎非常樂于讓外界知道。法國人還拍出了核戰爭題材的科幻驚悚片《狼之歌》(亦譯《狼嚎》),影片講述的是在核戰爭一觸即發的局勢下,法國核潛艇官兵力挽狂瀾,成功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大尺度展示了法國戰略核潛艇的武器性能、作戰流程等。于2019 年 2 月上映,可謂是馬克龍時期法國政府核戰略與核威懾政策的形象發布與有力表達。
疫情時代的海試
海上試驗,是檢驗核潛艇性能的關鍵環節,是列裝部隊前的重要步驟。“梭魚”級首艇“絮弗倫”號
在 2019 年 7 月 12 日的象征性下水儀式上揭幕,然后從一個干船塢內的平臺“下水”。干船塢在 2019 年 8月1 日被放水淹沒。同年 12 月“絮弗倫”號啟動了核反應堆,第一批艇員也于當月完成了海上試驗培訓。
與其他歐洲國家一樣,法國疫情同樣十分嚴重,疫情耽誤了法國重大項目的進程,其中就包括開展潛水試驗的“絮弗倫”號核潛艇。在法國新冠肺炎疫情基本獲得控制的第一時間,法國就重啟了“絮弗倫”號研制項目,并在最短時間內,讓“絮弗倫”號投入試驗。據美國《海軍新聞》網站 4 月 29 日報道,“絮弗倫”號在 4 月 28 日完成了靜態潛水測試。這標志著法國“梭魚”計劃海上試驗的開始。由法國軍備局領導的這場海上試驗將持續數個月,他們將在把潛艇交付給法國海軍之前確認其適航性和效率。
這些海上試驗原定于 3 月開始,但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流行而被推遲了一些。在碼頭上和在海上一樣,試驗活動是在預防新冠疫情傳染的特定措施下進行的。所有參加海試的艇員均已進行了 14 天的預防性隔離,并已通過新冠病毒核酸陰性檢測。在艇上,他們必須始終戴著口罩,并且嚴格遵守衛生和消毒規則。
靜態潛水測試通常包括控制潛水艇壓載艙的進水,直到不使用推進器將其完全浸沒為止。該過程不僅要確保潛水艇在水下的密封性及縱向和橫向的穩定性,還要確保記錄下進入內部壓載艙的水量,這些數據之后會被用于準確確定潛艇的水下排水量。
2020年5月6日,“絮弗倫”號在位于布列塔尼的布列斯特進行了深度潛水試驗,目的是通過額定深度的深潛試驗,考核潛艇耐壓殼體結構的質量特性、參數指標等。7 月 30 日,“絮弗倫”號武器系統的試射將海上試驗推向高潮,包括:一枚 F21 重型魚雷、一枚 AM39“飛魚”反艦導彈、一枚陸地攻擊巡航導彈等。F21 重型魚雷是法國最近研制交付的目前最先進的電動魚雷之一,具備智能化程度高、射程遠、威力大的優勢,能夠有效打擊敵方大型水面艦艇和潛艇。前期的試驗分析表明,法國新一代攻擊型核潛艇的海上行為與其計算機模擬是一致的。
有益的建設經驗
50 多年來,核威懾保證了法國的國防安全與戰略利益,使得法國能夠在國際爭端中掌握主動地位,贏得更多話語權,扮演強硬角色。法國的國防建設方針,特別是核威懾戰略與核潛艇發展理念路徑值得我們借鑒。
一是矢志不渝加強核力量建設。核威懾對于防止核攻擊、非核戰略攻擊和大規模常規侵略至關重要。世界戰爭史一再證明,維護和平、懾止戰爭,絕不是靠誠意與善意,而是靠力量的平衡和均勢。國際局勢風云演變的今天,核威懾始終是捍衛和平的終極王牌。一些戰略學者表示,核武器主要用于威懾,多了會浪費大量錢財,有一點就行。這種觀點是十分不負責任的。作為世界頭號核大國,美國在 2018 年新版《核態勢審議報告》稱,將“增加美國核能力的靈活性和多樣性”“擴展美國對核或非核戰略攻擊做出可靠反應選擇的范圍”。《核態勢審議報告》繼續渲染一個緊張的國際戰略安全環境。報告的前言部分寫道:“這份評估出現在我們國家歷史的一個關鍵時期,此刻美國面臨的國際安全形勢是冷戰結束以來最復雜緊迫的。在此環境下,對核武庫進行現代化升級是保持美國核威懾可行的必要之舉,唯此才能確保美國外交官談論戰爭與和平問題時能站在實力位置發言。”美國尚知如此,我們更需警醒地認識到,加強戰略核力量建設生死攸關,要聚精會神、矢志不渝地把戰略核威懾力量搞得更強一些、手段更多一些,對強敵構筑起足夠可信的核威懾。
二是大力推動裝備通用化建設。法國核潛艇發展一直秉承這一理念,與美英等國最新型核潛艇全壽命內(一般 40 至 50 年)無須更換核燃料相反,“梭魚”級潛艇約 10 年更換一次核燃料。究其原因,“梭魚”級利用“凱旋”級和“戴高樂”核動力航母上的反應堆,以及軍民兩用的低密度核燃料,能極大地降低造價,保證建造和使用的經濟性與安全性。據測算,“絮弗倫”號造價約 13 億歐元,是世界上造價最低廉的攻擊型核潛艇之一。而法國境內每 50 多座核反應堆,其使用的核燃料隨時可供軍方使用。其 M—51 的概念與發展和歐洲航天局與法國國防航天研究中心開發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的發展密切相關。M—51 與“阿麗亞娜”運載火箭的通用包括重型助推器、電子設備、系統布線、制導硬件及各種軟件系統,大幅降低了核威懾的開發費用。裝備通用化建設是一項打基礎、謀長遠的戰略工程,裝備軍民通用化越高,可維修性就越高,經濟效益也就越明顯。某種意義上裝備通用化水平代表著裝備動員潛力,而一個國家的裝備動員潛力大,動員能力強,動員準備程度就越高,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威懾力量。近年來我軍在裝備通用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但在一些高新技術武器、跨軍兵種裝備方面做得還不夠,還有很大的軍民通用化空間。
三是裝備發展不求最好但求最合適。“梭魚”級比之前的“紅寶石”級有很大提升,但與國際同量級的核潛艇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與美俄等動輒近萬噸的攻擊型核潛艇比,更是差距明顯。但“梭魚”級是法國完全按照自己未來海戰的要求和特點進行設計的。法國潛艇主要活動于大西洋近海岸的水域及地中海,海底海況比較復雜,不太適合大噸位、大體積、大排水量的潛艇。“梭魚”級同時考慮近海和遠洋作戰需求,反潛反艦對陸打擊等能力兼備,符合法國當前和今后時期水下作戰和地理環境的要求,堪稱最適合法國的一款核潛艇。中國地域廣博、環境復雜,面對的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多元多樣。履行什么樣的作戰任務,發展與之適應的武器裝備,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充分挖掘戰場創新潛力,靈活多樣地完善武器裝備體系結構,為塑造態勢、打贏戰爭提供好用、管用、耐用、實用的鋒刃利器。(軍事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