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特點與趨勢研究
來源:航天系統工程研究院
|
作者:郝雅楠 張京男 劉霄倩 孫 宇
|
發布時間: 2020-12-11
|
14568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年來,巡飛武器系統蓬勃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巡飛武器系統得以快速發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巡飛武器系統是融合無人機和導彈技術的武器裝備,其作戰使用靈活、應用前景廣闊,特別是隨著低成本、小型化、智能化、集群化等技術的突破與加速應用,有望成為未來裝備體系的重要組成,深刻改變未來作戰樣式。 巡飛武器系統發展背景 近年來,巡飛武器系統蓬勃發展,新產品層出不窮。巡飛武器系統得以快速發展,主要基于以下背景。 一是順應作戰理念的新變化。基于戰爭信息化、 智能化發展趨勢,以及世界軍事力量格局的演變,各國作戰理念也在發生轉變。美國自 2014 年提出“第三次抵消戰略”以來,提出了“多域戰”“敏捷作戰”等作戰概念。這些概念的實質是增加打擊平臺和信息節點的數量,提升每個作戰單元的獨立作戰能力,依托平臺和節點重構作戰體系,提升作戰體系效能。在此作戰理念下,利用小型化、低成本巡飛武器系統替代部分較大型、高價值精確制導武器已經成為重要趨勢。 二是適應作戰目標的新變化。未來戰場中,越來越多的目標呈現高機動、高偽裝、高時敏等特性,目標識別與定位難度不斷加大;同時隨著目標間成體系作戰和預警體系的持續升級,“發現—打擊”目標的時間和精度要求也在持續提高,快速精確打擊裝備的發展需求更加迫切。巡飛武器系統具備“發現—打擊—評估”殺傷鏈需要的所有能力,能夠有效實現戰場態勢感知和時敏目標精確打擊,適應目標特性變化的新趨勢。 三是快速形成作戰能力的新需要。在科技進步的驅動下,未來作戰節奏將極大加快,也將對武器裝備的響應速度提出更高要求。巡飛武器系統具有靈活巡弋飛行等作戰優勢,在形成作戰能力過程中,既可以提前發射至目標可能出現的區域,在預定作戰空域長時間停 留,反復搜索目標,一旦發現目標可快速執行打擊任務;也可以在發現目標后,立即通過發射平臺在短時間內進入預定作戰區域,快速形成作戰能力。 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現狀與特點 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現狀。巡飛武器系統經歷了初步發展、快速發展階段,目前正處于創新發展階段。巡飛武器系統最早開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大致可以分 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步發展期,開始于 20 世紀90 年代,以美國“洛卡斯”巡飛武器系統研制為標志, 該階段的發展重點是偵察型巡飛武器系統。第二階段是快速發展期,開始于 21 世紀初,美國、俄羅斯、英國、以色列等國家開展大量研究,研制了從中近程打擊、火力支援到適合單兵作戰的極短距離作戰系統,應用范圍從陸軍拓展到海軍、空軍等多個軍種。第三階段是創新發展期,開始于 2010 年前后,巡飛武器系統低成本、長航時、隱身化、集群化等特征日趨明顯,在作戰體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各階段典型的巡飛武器系統如下圖所示。
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特點 國外巡飛武器系統的發展特點,主要體現在各國進展、使用特點、組網協同、采購部署四個方面。
從國外進展來看,美國、俄羅斯較為領先,歐洲、以色列加速發展。美國是最早研制巡飛武器系統的國家,其巡飛武器系統“概念新、技術強、種類全、產品多”,在研制水平、技術成熟程度,以及裝備規模、數量、種類等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典型的巡飛武器系統包括“洛卡斯”、“快看”(Quicklook)、 “低成本持續區域控制”(LOCPAD)、“主宰者”(Dominator)、“ 拉姆”(LAM)及“ 彈簧刀”(Switchblade)等。俄羅斯巡飛武器系統設計先進、貼近實用,典型的巡飛武器系統包括 R-90,近年來還新推出了“神風”“長矛”等巡飛武器系統。歐洲典型的巡飛武器系統包括英國 MBDA 公司的“火影”(Fire Shadow)、德國的“臺風”、意大利的“太陽神”等。近年來,英國新推出了“天眼”40 毫米偵察巡飛武器系統,波蘭推出了“戰友”“蜻蜓”巡飛武器系統等,體現了歐洲各國對巡飛武器系統發展的高度關注。以色列開發的巡飛武器系統種類僅次于美國,主要依托美歐先進技術開展集成創新,具有緊密貼合實戰需求、實用性強等特點。其典型產品“黛拉”(Delilah)、“隕石”(Skylite)等已部署軍隊,并新發展了“英雄”(包括“英雄”-30、“英雄”-120、“英雄”-400EC 等 8 個系統)、“綠龍”“螢火蟲”等巡飛武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