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研制歷程及影響分析
來源:國防科技工業
|
作者:朱超磊
|
發布時間: 2021-06-11
|
16385 次瀏覽
|
分享到:
美海軍雖然已具備艦載無人直升機和小型無人機協同作戰運用能力,但此類無人機在強對抗環境下生存能力有限.....
2020年9月,美海軍發布了包含5-9架MQ-25A無人加油機的未來艦載機聯隊(CVW)初步編成構想,美海軍希望MQ-25A無人機可以減輕其F/A-18E/F戰斗機的伙伴加油任務負擔。根據海軍設想,MQ-25A無人機能攜帶約6800千克的燃油在距航母930千米的加油區為艦載機實施空中加油,大幅擴展航母艦載機作戰半徑,提升美航母艦隊面對遠程對海打擊武器時的生存能力。
2021年6月7日,美海軍宣布,已于6月4日使用波音公司自有的MQ-25“黃貂魚”艦載無人加油機T-1原型試驗機,成功對一架F/A-18F“超級大黃蜂”艦載戰斗機進行了空中加油試驗。這是史上首次無人機對有人機實施空中加油。
01 項目研制歷程
2019年5月,美軍透露其不會在艦載無人加油機部署前投資研發艦載無人戰斗機,表明美海軍已對其大型固定翼艦載無人機發展路線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大國沖突背景下,反艦導彈打擊范圍已遠超美軍艦載機作戰半徑,亟待為其艦載戰斗機提供遠距作戰能力,以保障航母安全。這進一步表明MQ-25艦載無人加油機在美海軍未來有關航母設計、戰略和新技術規劃中的關鍵地位。美軍一方面加快推進MQ-25A項目進展,另一方面將其2021財年中F/A-18E/F部分預算轉向"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項目,優化其航母艦載機編隊構成,提升應對預期軍事威脅的能力。
海軍能力需求持續調整,多家防務巨頭參與競標
MQ-25A項目是由美海軍"艦載無人空中監視打擊"(UCLASS)項目演變而來。UCLASS項目在美國國內爭論激烈,美海軍傾向于發展情報、監視與偵察能力,美國國會則更傾向于發展強對抗環境下的打擊能力。2016年1月,美國防部長辦公廳指令美海軍聚焦于研制和部署艦載無人空中加油系統,同年2月發布的國防預算要求中,將UCLASS項目調整為"航母艦載空中加油系統"(CBARS),表明美軍航母艦載大型無人機裝備需求發生重大變化,暫時放棄了研制注重打擊能力的航母艦載無人機,轉而將研制重點調整為艦載無人空中加油機。2016年7月,美海軍將該機正式編號為MQ-25A,命名為"黃貂魚"。
2017年9月,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GAO)發布的《美海軍無人空中加油系統》報告表明,海軍最初為MQ-25設定的7項關鍵性能參數已減少為艦機適配性和空中加油2項。報告同時指出,受限于艦上安裝空間等問題,若海軍錯過任何改裝時間窗口,項目可能延期三年。GAO指出,該項目由MQ-25A無人機平臺、控制系統和連接部分、航母基礎設施三個關鍵系統組成,由美國海軍無人駕駛航空項目辦公室負責供應商整合與管理。2017年9月,美海軍向波音、洛.馬、諾.格、通用原子4家公司發布MQ-25A艦載無人加油機建議征詢書(RFP),精簡了項目需求,將該機鎖定為一個能夠滿足航母適配性和空中加油任務的簡單平臺。
2017年10月,美海軍正式發布MQ-25項目"工程與制造發展"階段招標書,當月,諾.格公司宣布退出競標。隨后,另外3家公司陸續公布了各自的競標方案,其中通用原子公司選用配裝PW815發動機的"復仇者"無人機方案,洛.馬公司選用配裝F404發動機飛翼布局無人機方案,波音公司則選用了正在開展系統測試的相對成熟的"翼-身-尾"組合布局原型機方案參與競標,各家均采用外掛式加油吊艙供油。
研發測試工作穩步開展,加快無人加油機能力生成
2018年8月,波音公司贏得了美海軍一份上限8.05億美元、包含4架MQ-25A原型機的項目開發合同。據波音公司公開信息,該項目包含超過18家軍工企業供應商,部分合作信息如表所示。
2020年7月,美海軍開展MQ-25A翼下加掛科巴姆公司加油吊艙測試(沿用F/A-18E/F加油吊艙)。2019年9月,由波音公司生產的首架MQ-25A(編號T1)原型機完成首飛,同步開展系統級集成測試。2020年3月,MQ-25項目完成了包含飛行器評估和無人駕駛任務控制系統(UMCS)技術成熟度的系統設計審查。截止2021年初,該機累計飛行測試時間已超過30小時,原型機早期測試重點是無人機適航性、發動機性能以及特殊進氣道配置產生的空氣動力學挑戰。美海軍計劃采用類似于MH-60R"海鷹"機組在瀕海戰斗艦(LSC)上的操作方式,將MQ-25A配屬于航母艦載機聯隊的E-2"鷹眼"團隊,由E-2的飛行員和軍官進行操作。2020年10月,美海軍飛行員開始在波音公司圣路易斯工廠開展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