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回首奮進歲月
航天發展成就斐然
6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正確領導下,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實現了一個又一個重大跨越,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
從1970年長征一號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年6月3日長征三號乙發射風云四號B衛星,我國在軌衛星規模和綜合應用服務能力不斷提高,通信、氣象、海洋等衛星技術迭代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從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首次實現載人航天飛行,到神舟七號實現航天員出艙,再到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航天員長期駐留;從2007年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并首次完成繞月探測,到2020年嫦娥五號采樣返回,探月工程全面實現“繞落回”,我國空間技術實現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終于變成現實。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首飛,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大幅躍升。以東方紅五號為代表的新一代衛星平臺實現了我國衛星技術從跟隨到并跑、領跑的轉變。嫦娥四號在全球首次實現月背軟著陸,嫦娥五號圓滿實現月球采樣返回,中國空間站建設大幕開啟,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并開展巡視勘察……這些科技成就成為我國航天強國建設的重要標志,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建設航天強國
歷史經驗彌足珍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和關心航天事業發展,將航天強國建設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統籌謀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多次對航天重大工程進展致電祝賀,并會見探月工程、載人航天等重大工程參研參試人員代表。這些重要指示批示系統闡釋了航天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引領性、指導性,為建設航天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建設航天強國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之初,在國內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條件下,黨中央作出發展航天事業的戰略決策。65年來,航天事業始終沐浴著黨的關懷和厚愛,取得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高分專項、火星探測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實現了歷史性轉變與跨越。實踐充分證明,我國航天事業之所以能夠不斷實現新的跨越,最根本的依靠是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
探索新型舉國體制,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在致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航天人多次刷新攀登科技高峰的世界高度。航天工程系統復雜、技術密集、綜合性強,每次重大任務的成功,都是跨部門、跨地區、跨專業至少數千家單位協同攻關、共同奮斗的結果。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注重市場機制作用,充分激發各方面科技力量創新活力,為航天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大支撐。
弘揚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是建設航天強國的不竭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斗,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淀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航天精神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幾代航天人的無私奉獻,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正是在航天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中國航天人勇于挑戰、追求卓越,天問一號任務一步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創造了國際上火星探測的新紀錄,使我國在行星探測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堅持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是建設航天強國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歷來高度重視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創新,愿加強同國際社會的合作,和平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讓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為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貢獻力量。探索宇宙奧秘,促進和平與發展,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使命。要始終堅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理念與宗旨,積極開展與世界各國在航天領域的交流合作,在工程研制、科學研究、成果應用等方面,不斷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推進人類航天事業的共同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展望未來
開啟航天嶄新征程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世界航天進入創新發展的快車道,空間科學正孕育著重大發現,空間技術快速迭代突破,空間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深空探測成為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太空經濟成為新興經濟業態。世界主要航天大國不斷加強航天領域頂層規劃、政策引導、資金投入,謀劃實施“阿爾忒彌斯”計劃等一大批航天重大創新工程,大力支持商業航天發展,全力構筑太空領域競爭優勢。當前,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已經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號角已經吹響。為應對國際形勢變化、滿足國內發展需要,中國航天必須不斷提升自主可控的創新發展能力、聚焦前沿的科學探索研究能力、強大持續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能力、有效可靠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科學高效的現代治理能力、互利共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
強化航天科技戰略力量,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更強內生動力,強化航天前沿引領技術創新,加快發展先進工業技術,推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試驗應用。以構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為契機,強化航天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堅定不移走自主可控、自主創新發展道路,聚焦航天事業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全方位、多層次、跨領域綜合發力,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發揮重大工程牽引作用,提升航天綜合實力。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戰略方向和關鍵領域,推進實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重型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圍繞進一步提升我國進出空間、利用空間、認知空間的能力,加快謀劃國際月球科研站、太陽系邊際探測等新方向,帶動多學科多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群體性突破,有效提升我國航天綜合實力。
優化航天產業布局,培育發展新動能。結合區域發展戰略,重點發展航天高端制造、空間信息應用等區域性產業集群,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合作共贏的發展格局。擴大國家采購商業航天產品和服務的范圍,加大政策支持,培育龍頭企業,促進商業航天健康有序發展。提升行業治理水平,加快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構建航天政策法規體系,為航天活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更好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強化政策協同配套,促進產融一體、研用一體。
增強經濟社會服務能力,支撐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統籌公益性共性產品和社會化個性服務需求,建立健全差異化供給政策體系,加強衛星數據產品與服務在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防災減災與應急響應、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等國民經濟各領域的深度應用,助力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升。推動航天先進技術向國民經濟各領域各行業滲透融合,推進從技術研發、試驗應用向產業推廣、商業化運營轉變,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傳承發揚航天精神,壯大航天人才隊伍。深挖以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為代表的航天精神歷史淵源和發展脈絡,傳承愛國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航天基因,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寶庫。聚焦高精尖新領域,培養造就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和創新團隊。健全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營造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才輩出的航天人才發展格局。
促進航天合作交流,增進人類共同福祉。持續提升空間基礎設施、商業發射等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積極推動航天產品、裝備與服務出口,支撐國家政治外交大局。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構建新型國際合作平臺,牽頭發起國際大科學工程和大科學計劃,打造航天國際合作新標桿。
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關鍵節點,建設航天強國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這一代航天人手中。航天全線將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牢記使命、強化擔當、銳意進取、追求卓越,以優異成績慶祝黨的百年華誕,為建成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敬請關注“尖兵之翼”(始于2006年)中國無人機大會暨展覽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