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歪把子”輕機槍,曹曰嵐被命名為“技術革新能手”。渤海炸彈二廠用水管造出3門“六五”迫擊炮,被表彰為“數量質量全優廠”。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階段。這年秋天,魯中軍工科兵工二廠在曹曰嵐帶領下,成功試制壓力機、拔長機、壓尖機、切邊機、收口機等5部機器,初步實現子彈生產的機械化,被魯中軍區命名為“制造五部大機器的勞動英雄。”《大眾日報》對曹曰嵐事跡進行報道,號召兵工廠向曹曰嵐學習。在岡村寧次指揮兩萬日軍發動的拉網合圍“掃蕩”中,魯中軍區兵工一廠將設備和萬枚手榴彈運上岱崮,日軍動用飛機大炮進攻岱崮。趙炳全全家五口被炸死;段雨中夫婦等數十人失蹤;谷孝信、于謙修、何林玉、劉星、彭楚雄、翟洪治等壯烈犧牲;廠長孫景明在代莊北山戰斗中陣亡。膠東軍區第三兵工廠廠長劉振帶領工人突圍時,部分工人被敵人趕進海,有的被搶殺、淹死、被俘。膠東第一兵工廠警衛連戰士為掩護工人突圍,傷亡剩余7人投海殉國。
為打破敵人殘酷“掃蕩”,兵工廠開展學習趙占魁運動,在極端困難情況下抓緊科研生產。濱海軍工總廠炸彈廠利用狼糞、石灰、辣椒、皂角、煙葉等原料,生產“毒瓦斯彈”。膠東第三兵工廠技師陳惠人設計制造銅銑床和深孔鉆床,技工殷逢林等人用機床造出膠東第一挺仿“捷克式”輕機槍。許世友司令員到廠祝賀并批準量產。膠東第一兵工廠實驗室技術人員邢友三、張洪盛、邱洪超、李國才、秦有齋等人,在王旭九的帶領下,試制出硫酸、硝酸、硝化棉、硝化甘油、乙醚、丙酮等原料。許世友司令員到兵工廠視察時看到工人在嗆人酸氣中工作,衣服被酸腐破敗,令后勤處將繳獲日軍黃呢軍衣和防毒面具撥給工人使用。濱海軍區軍工二廠將“八二”迫擊炮改裝成平射,在打贛榆戰役中發揮攻堅優勢,受到軍區司令員陳光表彰。1943年5月延安《解放日報》發表《山東各公營工廠為紀念“五一”開展五月生產大競賽》,稱“山東軍區后勤部各工廠自三月份布置‘紅五月’生產競賽以來,已陸續涌現出許多勞動英雄,有的軍工廠提高產量兩倍”。
大反攻:山東八路軍兵工廠的號角
l944年,山東抗日根據地向日軍發起局部反攻。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最后一戰”偉大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全面反攻階段。山東八路軍兵工廠以“大反攻”為號令,矢志生產更多更好武器彈藥。1944年,山東軍區后勤部向各軍區兵工發出號召,學習趙占魁開展創模運動。濱海軍區在兵工廠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渤海軍區充分發揮工會作用掀起創模運動。1944年春,兵工廠普遍開展大搞技術革新運動。渤海行署、軍區后勤部軍工科把兵工廠技師升到連級,提高技師的政治地位,鼓舞技工積極性。渤海軍區兵工廠制造出動力鼓風機、各式鉆床、大型沙輪機和簡易臥式銑床等,提高生產效率。山東軍區要求各軍區改善兵工人生活,實行工資與獎勵結合制度。1945年,各軍區號召兵工廠以崗位為戰場,創模運動開展得廣泛深入,魯中軍區部隊反“掃蕩”中繳獲日制“四一式”山炮,在炮架、左輪、防盾等破壞情況下,曹曰嵐帶領技術工人修好此炮,使其在戰斗中屢立戰功,成為“功勞炮”。膠東兵工一廠為軍區擲彈筒訓練營裝備擲彈筒和擲彈,使其在長沙堡戰斗中發揮威力。陳惠人等技術工人利用4根鋼管,造出8門“十生地”迫擊炮,獲“特殊發明者”稱號。抗日戰爭期間,山東八路軍兵工廠生產刺刀3086把、槍支410支、“五○”擲彈筒169門、迫擊炮2門、子彈231418發、手榴彈2486815枚、地雷19612個,“五○”擲彈筒彈3992發,炮彈2659發,無煙藥452.5斤,炸藥1019斤。這些武器彈藥的研制生產,有力地支撐了山東人民的抗日戰爭,也在全民族抗日戰爭勝利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解放軍健康》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