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傳承兵工精神 再創晉東輝煌
——寫在晉東公司80華誕之際
特能集團晉東公司總經理 潘會平
偉大的兵工精神是砥礪奮進的不竭動力
抗戰時期,老一輩晉東兵工人繩床瓦灶、因陋就簡,以作坊式生產、土法手工制造建設紅色兵工。他們立足太行山區鐵礦資源豐富的實際就地取材,用土法冶煉技術鑄造手榴彈殼體;由于白生鐵鑄造的殼體不能機械切削,固定木把的兩個釘眼是預先澆鑄成;沒有加工設備,他們利用民間旋制棉花紡車錠子、木碗的簡易工具,以腳踏甩輪為動力,以手持刀具切削加工手榴彈木柄;沒有加工測量裝置,完全依靠手感掌握加工尺度和木柄大小;手榴彈的裝藥是他們用麻桿燒成灰,與粉碎后的火硝、硫磺按照比例混合而成的黑火藥,發火管也是依靠手工土辦法制作。就是在這種“自立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黃崖洞精神激勵下,到1939年12月底,兵工廠初步形成標準化生產,能夠大批量生產手榴彈,可以裝備成建制部隊,為八路軍、抗日軍民乃至解放戰爭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
新中國建立初期,老一輩晉東人積極響應號召,響亮地提出“工廠是戰場、機器是武器,多生產一枚手榴彈,多打死一個侵略者”的口號,制訂愛國公約,積極捐款,晝夜生產,為奪取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和邊境自衛反擊戰等維護世界和平的正義之戰播撒了勝利的“火種”。三線建設當中,晉東人再度選派優秀兒女,奔湘水、赴贛江、入巴蜀、爬云貴,把建設現代化兵器工業的火種播撒到祖國的天涯海角、四面八方,使昔日的荒山野嶺變成今天共和國的兵器“新城”。
改革開放40年來,晉東公司在上級統一部署下,在學原蘇聯、鞍鋼、邯鋼、嘉陵的管理經驗,深化“三項制度”改革、推行經濟承包制等的同時,產品創新步伐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先后開展無數次針對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仿研、預研和試制,引進和上馬了多條生產線,如引進黑火藥、真空鍍膜、導爆索生產線。軍品從品種單一的手榴彈,發展到黑火藥、導火索、導爆索、雷管、拉火管等,乃至目前煙火藥劑、火工品、特種效應裝置、輕武器、“三防”系列軟硬包裝等系列化、通用化產品。民品從解放式水車、雷管、軸承、滅火筒、水磨石、煙花等,轉產到導火索、導爆索、塑料箱包、軟塑包裝等。進入新世紀以來,晉東公司在軍民深度融合方針指引下,一方面大力加強軍工核心能力建設,通過與論證部門、總體單位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到研制任務數百項,其中某干擾彈獲得1795萬元研制經費,且軍工核心技術得到快速提升拓展;另一方面利用軍工高新技術開發出近十種市場急需的民用產品,且產銷兩旺,企業軍民融合式發展勢頭強勁。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背景下,晉東公司積極順應裝備采購競爭機制變革,主動把科研準星瞄準軍事需求,將試驗靶場對接實戰演練場,以“強軍”、“強裝”為目標,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能打仗、打勝仗”對裝備的要求,積極推進裝備科研模式創新,不僅全力保證傳統產品按計劃生產,新產品不斷投入試制,還以方案競標、實物競標等不同的方式爭取到包括輕武器以及高效毀傷類、特種效應類等數十個跨界產品的研制任務,并成為數個項目的總體單位。晉東科研團隊不畏艱辛、俯身耕耘、精心培育的一個個新產品,如鮮花般陸續驚艷綻放,不僅拓展了技術發展空間,提升了企業的裝備配套等級和市場地位,且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推進企業轉型、產品升級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極大地提升了履行核心使命的能力。據不完全統計,40年來,晉東公司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