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山東是八路軍較早建立的抗日根據地,是人民兵工快速發展的重要地區。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和人民群眾支持下,山東八路軍兵工廠聽黨指揮、英勇善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愈挫愈奮、砥礪前行。從沂蒙山區到渤海之濱,從魯西平原到膠東半島,山東八路軍兵工廠為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提供大量武器彈藥,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八路軍魯東游擊隊指揮部修械所經過迅速擴張,更名為兵工局,擁有車床1臺、柴油機2部、化鐵爐1座、化銅爐1座及其附屬工具,職工200余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第三軍第三大隊在黃縣城東圈楊家村建立圈楊家兵工廠,初期有技術工人和學員50余人,后從龍口和黃縣等地征集車床等機加設備26部、柴油機4部、翻砂設備4套及電焊等生產設備。第三軍總部及所屬各部隊修理械所歸并于圈楊家兵工廠后,技術力量更加雄厚,機器設備更加齊全,機器設備達到58臺套,職工發展到500余人。兵工廠組織機構更加健全,廠部下設總務科、工務科,工人分車工、鉗工、紅爐、修械、鑄工、木工、制藥、裝配等作業組。根據抗日形勢的變化,八路軍魯東游擊隊指揮部兵工局從掖縣出發,沿渤海灣畔一路西進,隨八路軍轉移到魯中山區,奔赴沂蒙山抗日戰爭的最前線。
沂蒙山:山東八路軍兵工廠的熔爐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成立,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斗爭。山東縱隊用的武器裝備,有的是大刀長矛、土槍土炮,有的是繳獲于敵的武器彈藥,有的是修械所制造的武器彈藥,難以滿足抗戰需要。隨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對國民黨軍隊采取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對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實行殘酷“圍剿”“掃蕩”政策。魯南根據地一度只剩“南北十八里、東西一線牽”、“一槍能打透”小塊地區。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多數地區連遭特大旱災,作物歉收,經濟困難。日寇“掃蕩”都把兵工廠作為重點攻擊目標,燒廠房、砸機器、殺工人。這種情況下,兵工廠在疏散轉移中擴大生產,將武器彈藥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1939年1月,八路軍魯東游擊隊指揮部兵工局轉移到沂水途中成功生產第一挺捷克式輕機槍。一一五師入魯后在魯南抱犢山區成立兵工廠。八路軍魯東游擊隊三支隊兵工廠因日偽軍“掃蕩”遷往沂源織女洞。敵人“掃蕩”時,堅壁清野,廠區布雷,人員疏散,警衛連轉移,途中與日軍激戰,政委楊興忠、指導員鄭香山、排長丁連營、戰士馬俊盛、丁忠堂等10余八路軍指戰員壯烈犧牲。1940年,敵人“掃蕩”更加瘋狂。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在干部會議上要求各部隊戰斗中注意搜集彈殼,打一槍后馬上把彈殼搜集起來,不只收集自己的,而且還要搜集敵人遺棄的。山東軍政委員會號召收集銅鐵彈殼、兵工器材、硝磺炸藥,大量生產刺刀、手榴彈、步槍彈、炮彈等。山東分局書記朱瑞在《軍政雜志》著文指出:“首先要解決的是人與槍的問題,尤其是槍的問題”“擴槍的來源,一是奪取敵人的武器,二是在可能條件下,大量自造武器”。山縱政委黎玉視察山縱第二兵工廠,鼓勵他們造機槍。1941年,山縱魯中兵工二廠廠長曹曰嵐,帶領賈漢文、岳錫文、谷孝信、曹元貴等人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