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 · 融合 · 服務 · 創新
近日,安徽省發布《安徽省加快培育發展低空經濟實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發布,統籌推進低空經濟制造能力、創新能力、市場滲透能力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培育發展低空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形成低空制造和服務融合,應用和產業互促,協同聯動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
原文如下:
安徽省加快培育發展低空經濟實施方案(2024—2027年)及若干措施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主要包括低空基礎設施建設、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飛行保障等環節,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對于培育壯大經濟新動能、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賦能社會治理、促進軍民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搶抓低空空域改革、技術創新和規模應用發展機遇,加快培育發展我省低空經濟,制定本實施方案及若干措施。
01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加快培育發展低空經濟決策部署及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有關要求,積極運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和平臺思維,統籌推進低空經濟制造能力、創新能力、市場滲透能力和服務保障能力建設,培育發展低空領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形成低空制造和服務融合,應用和產業互促,協同聯動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低空經濟發展高地,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提供重要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創新驅動。建立健全協同高效創新體系,探索驗證低空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促進低空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科技創新支撐低空經濟競爭力不斷提升,塑造低空經濟發展新動能。
2.堅持應用牽引。挖掘我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巨大需求和豐富應用場景,推進低空新技術、新產品示范引用和規模應用,以應用為牽引,激發市場活力,招引集聚市場主體,加快培育發展低空經濟。
3.堅持安全發展。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筑牢安全發展基礎,落實低空管理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保障低空空域使用安全有序,引導規范低空飛行活動,維護飛行安全、公共安全和國防安全,統籌低空經濟發展和安全。
4.堅持系統推進。注重發揮市場在低空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低空經濟謀劃、產業生態營造、產業政策協同等方面的積極作用,著力構建體系化推進、多元化參與的低空經濟發展格局,系統提升低空經濟發展規模、結構和效益。
5.堅持開放協作。搶抓國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戰略機遇,強化央地、軍民、國際協作發展,推動國內外創新資源和生產要素加快向我省低空經濟聚集,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建成一批應用示范場景,低空經濟規模和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集聚化產業生態初步形成。到2027年,低空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低空經濟規模和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打造合肥、蕪湖兩個低空經濟核心城市,發揮六安、滁州、馬鞍山等市低空制造業配套優勢,彰顯安慶、宣城等市低空服務業特色,基本形成雙核聯動、多點支撐、成片發展的低空經濟發展格局。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統籌考慮發展需求、規劃布局和運營效益,建設規模適度的低空基礎設施。到2025年,建設10個左右通用機場和150個左右臨時起降場地、起降點,部分區域低空智聯基礎設施網初步形成。到2027年,建設20個左右通用機場和500個左右臨時起降場地、起降點,全省低空智聯基礎設施網基本完備,便捷高效、智慧精準的低空飛行服務保障體系構建形成。
——產業規模加快提升。到2025年,低空經濟規模力爭達到6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80家左右,其中,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1—2家。到2027年,低空經濟規模力爭達到80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力爭達到240家左右,其中,生態主導型企業3—5家。
——創新能力有效提升。攻克一批低空領域關鍵卡脖子技術,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人機、固定翼飛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實現低空經濟產業鏈自主可控。到2025年,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力爭超過100個。到2027年,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超過120個。
——規模應用水平顯著提升。到2025年,全省通用飛機飛行力爭達到1萬小時,無人機飛行力爭達到160萬小時。到2027年,通用飛機飛行力爭達到1.5萬小時,無人機飛行力爭達到200萬小時。
——產業生態逐步完善。到2025年,打造30個低空標桿應用場景,5個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2個低空經濟發展示范城市和1個低空綜合應用城市群。到2027年,低空經濟標桿應用場景、示范區、示范城市及綜合應用城市群進一步擴容升級,爭創若干國家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